主体性是指与人的感知、感觉、经验、意图和价值判断等内在方面相关联的维度,它是哲学探究无法也无意剥离的核心,也是实证科学为了达成纯客观认识而必须系统性清除的对象。
哲学始终有别于对象化的科学研究方式,它始终连同主体性本身来言说世界的道理。
我们的自然语言里,事实性的东西跟我们的感知通常混在一起,比如说冷热……它不只单说事物,它连着我们自己的感觉一道说,没有知冷知热的感觉者,也就无所谓冷热。
科学系统清除自然理解里的主体因素,进行系统的客体化,探求这些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解释纯客体世界的理论。
展开阐述
“主体性”是区分哲学与科学探究领域的根本标尺。如何处理主体性,决定了认知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方向。
主体性在不同认知中的角色
-
在常识中:007-核心抽象-常识世界的“自然理解”是主客体混合的。我们通过充满感性色彩的自然语言来把握世界,语言本身就交织着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
-
在科学中:005-核心抽象-实证科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去主体性”。它通过“客体化”操作,系统地将所有主观因素从研究中剔除,以求达到008-核心抽象-纯客观认识。科学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对主体性的严格放逐之上。
-
在哲学中:与科学相反,哲学探究始终“连同主体性本身”来进行。哲学关心的是003-核心抽象-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价值、善恶、美丑,而这些问题一旦剥离了人的主体感受和经验,就将不复存在。哲学不是要克服主体性,而是要深入理解主体性如何构成我们的世界。
主体性与意义的关联
事物的意义是与主体性密不可分的。一个事物对“谁”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本身就预设了一个感受、思考和关怀着的主体。因此,任何关于意义的探究,必然是连带着主体性的探究。
现代社会中的主体性
随着005-核心抽象-实证科学和008-核心抽象-纯客观认识获得统治地位,主体性及其相关的领域(如情感、价值、艺术体验)常常被贬低为“纯主观的”、“非理性的”,不具有真理性。
002-核心抽象-走出普遍主义的现代思想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重新确立主体性领域的合法地位。它主张,尽管涉及主体性的探究无法获得科学那样的唯一客观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真理性。通过010-核心抽象-对话式探究,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领域中获得更深入、更真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