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探究是一种在承认不存在唯一真理的前提下,通过平等的、相互的言说与倾听来增进理解、澄清观念的探究方式,它是哲学在后普遍主义时代的主要言说方式。
这些事绪的确不只是事实性的问题,它们要以另一种方式来探究——简单说,对话式的探究。探究所能达到的也不是“科学真理”,而是对话式的、翻译式的理解。
道理系统之间,不是谁战胜谁,谁吃掉谁,而是互相对话。……实际上,对话是现在最时髦的话题,因为时髦,里面尽是些乌七八糟的观念,有待清理。
对话如果失去问题主导,它不但流于形式而且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不过是聚到一起来各说各话。
展开阐述
在002-核心抽象-走出普遍主义之后,当001-核心抽象-唯一真理观被放弃,思想探究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转变。“对话式探究”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的核心方法论。
对话的前提与目标
- 前提:对话得以可能,其前提是参与者承认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外在的真理标准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纷争。它建立在对思想多元性的尊重之上。
- 目标:对话的主要目标不是“说服”对方、达成“共识”或争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其更核心的目标在于:
- 增进理解:通过倾听与言说,理解对方的视角何以形成,以及不同道理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 澄清观念:在对话过程中,争点本身也在不断被澄清和转移,参与者的观念系统会得到调整和深化。这是一种“教化”过程。
- 翻译与通达:有效的对话像一个“连环翻译”过程,能够让看似隔绝的道理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实现某种程度的“通达”。
对话的要素与障碍
- 平等:真正的对话要求参与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它要求将权力因素降到最低,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教导”或“说服”。
- 问题主导:有效的对话必须围绕一个共通的、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否则,对话就会沦为“各说各话”的形式主义。
- 开放性:参与者需要有调整自身视角的意愿,而不是固守自己的理论壁垒。将自己的理论作为对话的前提,会扼杀对话的可能。
对话与说理
010-核心抽象-对话式探究是006-核心抽象-穷理活动在当下的具体体现形式。它承认“说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其中既有对真理的追求,也可能夹杂着权力、修辞和情感因素。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具体的对话情境中,努力分辨哪些是真诚的求真,哪些是“系统导致误导的表达式”。
通过对话,即使我们无法达到唯一的真理,我们依然可以获得更富真理性的见地,并学会在一个没有终极共识的世界里如何共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