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理是一种追问和贯通道理的智力活动,它始于对具体、零散的常识道理的反思,试图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更具普遍性的道理,是哲学与科学共同的源头。

我把这称作穷理。我觉得从穷理来理解哲学活动挺好的。

常理是些就事论事的道理,东一处西一处的道理,虽都有理,但这些道理局部而短浅。在追问之下,我们来到一些更深的道理,在这里,一些原来看似不相连属的道理得到贯通。

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这事儿总是让人困扰的。我们也许会指望,通过穷理,可以达到更深的道理,在那里,万化归一,最后达到同一套道理。历来有很多哲学家的确是这么想的。

展开阐述

“穷理”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作者用它来刻画一种核心的智力活动,即不断追问、深究、并试图贯通各种道理的过程。

穷理的起点:常识与常理

我们的007-核心抽象-常识世界中充满了各种“常理”。这些常理是在特定场合下明白易晓的道理,但它们通常是:

  • 局部的、就事论事的:例如“欠债还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天经地义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债务是高利贷或用于非法活动),这个道理就可能不再那么通顺。
  • 彼此可能冲突的:“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是常态。

当这些常理在新的情境下显得不合理,或不同道理之间发生冲突时,就引发了“穷理”的需要。

穷理的过程:追问与贯通

穷理就是不满足于这些表面、零散的道理,而去追问其背后的“理后之理”。它试图:

  1. 深化:探究建立这些常理的更深层根据是什么。
  2. 贯通:找到能够连接、统一那些原来看似孤立甚至矛盾的道理的更高层原理。例如,一个解决方案,原是为A问题设计的,后来发现竟也能解决看似无关的B问题,这就是一种“贯通”。

穷理的两个方向

穷理活动是哲学与科学的共同源头,但从这里出发,它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将哲学理解为穷理,有助于把握其动态的、过程性的本质。它不是一套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旨在贯通道理的努力。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