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是我们在特定位置和背景下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承认视角的存在,是认识到任何知识和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和处境性的开端。

库萨的尼古拉突出地认识到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景观是通过从某一个特定视角——地球人的特殊视角——显现出来的,沿着这种认识想下去,就很可能对地心说这样的观念产生怀疑。

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地球,正如没有什么理性能够替代的人的理性一样。

知其虚无守其笃爱。

展开阐述

“视角”(Perspective)是理解从传统世界观向现代世界观转变的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或光学概念,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隐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条件。

从唯一真理到多元视角

  1. 打破绝对中心:对“视角”的自觉,始于意识到我们所见的世界并非世界的全部真相,而只是从我们自身(如“地球人”)这个特定视角出发所看到的样子。这一思想直接动摇了“地心说”等基于绝对、唯一视角的宇宙观。
  2. 认识的处境性:它揭示了任何认识活动都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生理条件中。不存在一个超越所有视角的“上帝之眼”或“纯粹客观”的立场。我们所拥有的,只能是“人的理性”,扎根于“地球”这个我们无法替代的具体处境。
  3. 绘画与科学的平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透视法的运用,与天文学领域对地球视角的反思,是同一思想转变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两者都标志着人类开始意识到并试图把握“视角”这一问题。

视角观的哲学意涵

  • 走向温和的相对主义:承认视角,不等于陷入“什么都行”的虚无主义。它导向一种“知其虚无,守其笃爱”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不存在绝对、唯一的真理(“知其虚无”);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具体处境和视角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和热爱(“守其笃爱”)。
  • 反对原教旨主义:视角观是对抗一切形式的原教旨主义的有力武器。任何声称掌握了终极、普遍真理的主张,都忽略了其自身无法摆脱的视角局限性。
  • 思想史的枢纽:对“视角”的反思是中世纪晚期到近代科学革命这一思想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此之后,科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内部驱动的学科发展,而哲学则继续深耕于对人类认识条件的反思之中。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