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科学是指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旨在建立关于纯客观世界的、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理论的知识体系,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系统地清除主体因素、采用数学化语言和可验证的程序来把握事实。
依仗科学,“纯客观认识”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统治造成了很多问题。这本书回溯人类认知的发展,看看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怎么达到的。
为了把研究对象中的感知清除掉,科学需要一种新的语言,需要一整套新概念,比如,完全摈弃冷热这样的语汇,换成温度的语汇。
只有实证科学才能提供客观普遍性的理论,这不是哲学所能成就的,但更本质的是,这不是哲学所要做的。
展开阐述
将近代科学称为“实证科学”,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将其与广义的“科学”(知识、学问)以及哲学区分开来。
核心方法论
-
系统性的客体化:这是实证科学与007-核心抽象-常识世界决裂的关键一步。它系统地将009-核心抽象-主体性因素(如人的感知、感觉、意义)从研究对象中剥离。例如,不说水的“冷热”(依赖于感觉),而说它的“温度”(一个可量化的客观属性)。
-
追求纯客观认识:实证科学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独立于任何观察者的、纯粹客观的世界图景。在这个图景中,“真理”(truth)基本等同于“事实”(fact)。
-
创造新语言:为了实现客体化,实证科学必须抛弃充满感性意义的自然语言,创造一整套全新的、严格定义的概念和术语(如力、质量、基因)。其最理想的语言是数学,因为数学能够彻底去除主体性,从而可能进行可靠的“长程推理”,探索超越直接经验的领域。
强大能力与代价
-
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证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能够建立起严密的、具有预测能力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改造和控制自然世界,并获得高度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
-
代价:在获得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同时,实证科学也付出了代价。它把“熵”(混乱、不确定性、主观性)输出到了其知识体系之外。这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科学之外不存在真正的知识和道理,只剩下主观零碎的感想。它牺牲了对事物意义的关怀。
与哲学的关系
实证科学的成功,使得很多人试图用其方法来改造哲学。但这是对二者根本区别的误解。哲学关心的是被科学系统清除掉的那些东西——意义、价值、主体性。模仿科学方法做哲学,只会把哲学变成“比较无趣的智力游戏”,既无益于科学,也丧失了哲学自身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