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代表作,通过对“此在”(即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并揭示出时间性是理解存在的最终视域。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最出名的著作,是他此前哲学探究的总结,也是他后来几十年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存在与时间》,书名里就已经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存在,一个是时间。
展开阐述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版的哲学巨著,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本书的核心任务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核心内容
- 存在论差异:海德格尔首先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存在者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而存在是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东西。他批评整个西方哲学史遗忘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
- 此在分析:他选择“此在”(Dasein)作为探究存在的出发点。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Existenz),即它是一种对其自身的存在有着领会,并且可以改变自身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此在的基本状态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与他者“共同存在”。
- 两种生存状态:书中详细描述了此在的两种生存可能性:
- 非本真生存(沉沦):在日常状态下,此在迷失于世界之中,按照“常人”或“公众”(das Man)的方式去生活、思考和感觉,丧失了个体性与决断力。其表现为闲谈、好奇和两可。
- 本真生存:通过“畏”(Angst)这种情绪,此在从日常沉沦中被唤醒,直面自己的有限性和“向死而生”的本质。这使得此在能够摆脱公众的支配,承担起自己的生存,做出自己的决断,成为真正的“自己”。
- 时间性:海德格尔最终揭示,此在的生存结构是时间性的。本真的时间并非物理学中均质的、线性的点序列,而是一个包含着“曾在”(过去)、“当前”(现在)和“将来”的统一整体。此在“先行到将来,在当下把自己的曾在承担起来”,这种时间性结构是理解“存在”的最终“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