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客观认识是一种旨在完全排除主体因素、只把握世界纯粹事实性一面的认知模式,它是实证科学的核心追求,其理想的表达方式是数学语言。
我们的常识里有不少是纯事实性的……这些成分分散在我们的理解里,构不成一个纯客观的世界图景……科学有它的总体规划,即建立起纯客观世界图景。
要从根本上消除分歧,我们必须把研究对象中的感知成分清除出去,只留下纯粹的客体,用事实性的语言来刻画。例如,我们不说这盆水是冷是热,而说它是摄氏25度。
依仗科学,“纯客观认识”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统治造成了很多问题。
展开阐述
“纯客观认识”是理解005-核心抽象-实证科学本质的关键概念。它并非人类自然的认知方式,而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论构建起来的高度人工化的认知模式。
构建纯客观认识的方式
-
清除主体性(客体化):这是最核心的步骤。它要求系统性地将一切与009-核心抽象-主体性相关的因素——如感觉、感知、情感、意义、价值——从研究对象中剥离出去。其目的是获得一个独立于任何特定观察者的“纯粹客体”。
-
改造语言:为了描述这个纯客体世界,必须放弃充满主观色彩的自然语言,转而创造和使用一套全新的、严格定义的、纯事实性的科学术语。例如,用“距离”取代“远近”,用“力”取代“推拉”。
-
数学化:纯客观认识的终极手段是数学。数学作为一种纯形式语言,能够最彻底地去除感性和意义,使得对纯客体之间关系的精确描述和长程推理成为可能。
地位与问题
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科学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纯客观认识”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带来了一种广泛的误解,即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知识。
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态度造成了严重问题:
- 贬低其他认知方式:它倾向于将哲学、艺术、伦理等无法被纳入纯客观框架的领域,视为不包含真理的、纯主观的意见表达。
- 遮蔽了意义世界:它让我们忘记,人类并非生活在一个纯粹事实的世界里。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意义、价值和感受,而这些恰恰是纯客观认识所要系统排除的东西。
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挑战这种纯客观认识的统治地位,揭示其得以形成的代价和限度,并为那些非客观但同样真实的认知领域(如伦理、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