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是我们未经反思的、与自然语言和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包含了事实性知识和被称为“常理”的朴素道理,是哲学与科学进行穷理的起点。
哲学——科学起于对常理的反思。常理是些自然的、明白易晓的道理,那是说,在适当的场合。一个常理,换一个场合,就可能不合理了。
常识可以指普通人都有的知识,也可以指普通人都懂的道理。说“你这个人没有常识”的时候,有可能是说你连一些简单的事实都不知道,有时候是指你连一些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
我们的常识里有不少是纯事实性的,我们的自然语言中也有纯事实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分散在我们的理解里,构不成一个纯客观的世界图景。
展开阐述
“常识”或“常识世界”是哲学和科学活动的出发点,理解其特征是理解哲学与科学为何以及如何超越它的关键。
常识的双重含义
常识(Common sense)包含两个层面:
- 常识性知识:指普通人都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我们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
- 常理:指那些在特定情境下不言而喻的、就事论事的道理。例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常识理解的特征
- 与自然语言相连:常识是通过自然语言来表达和传承的。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如冷、热、远、近)通常将事实性描述与我们的主观感知、感受混杂在一起,并非纯粹客观。
- 主客体混合:在常识的“自然理解”中,关于世界的描述和关于我们自身的感觉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天冷”既是在描述天气,也是在表达我们的感觉。
- 局部与零散:常识中的道理是“东一处西一处”的,它们在特定场合有效,但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甚至可能相互冲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常识作为起点
常识世界是所有006-核心抽象-穷理活动的起点,但哲学和科学以不同的方式超越它:
-
科学的超越:005-核心抽象-实证科学的目标是构建一个008-核心抽象-纯客观认识的世界图景。它系统地从常识中筛选出纯事实性成分,并用一套全新的、精确的、非自然的语言(科学术语和数学)来重新组织它们,以克服常识理解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
哲学的超越:哲学同样是对常理的反思,试图找到贯通的、更深的道理。但哲学并不旨在完全清除009-核心抽象-主体性,而是始终连带着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感知和意义体验来进行思考。它是在常识世界的根基之上,对其进行深化和澄清,而非用一个纯客观世界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