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它探究的不是事物“是什么”的纯粹事实,而是这些事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探究始终与人的感知、经验和主体性紧密相连。
本来,你是在琢磨怎样能过得幸福,或者怎样让你女儿过上幸福生活。想着想着,你开始琢磨什么才叫幸福生活。哲学关心的,大致说来,就是何为幸福、何为正义、何为智慧这一类问题。
哲学首先并始终关心的恰是事物的意义,而不是要脱去感性和意义来把握事物。
现代科学只问世界是什么样的,不问这样子的意义是什么,truth这个词差不多等同于fact这个词了。从前的哲学家也重视事实,但他们更多是从意义着眼的。
展开阐述
将哲学的核心关切定义为“事物的意义”,是为了将它与005-核心抽象-实证科学的追求——即把握纯粹的客观事实——明确区分开来。
哲学问题的来源
哲学问题往往源于我们的日常关切。例如,从“如何让我女儿幸福”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究竟什么是幸福”的一般性追问。这种追问不是为了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幸福公式(那是001-核心抽象-唯一真理观的幻想),而是进行“概念层面上的反思”,即深入探究我们语言和经验中“幸福”这个概念的内在结构和涵义。
哲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
- 科学追求“是然” (What is):科学通过系统地清除009-核心抽象-主体性因素(如冷热的感觉),建立一个纯粹由事实构成的008-核心抽象-纯客观认识世界。它关心的是世界“是什么样子”,比如水分子的结构,而不关心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哲学探究“意义” (What it means):哲学探究无法脱离009-核心抽象-主体性。例如,讨论美丑、善恶、权利时,我们不可能离开人的感知、感受和价值判断。哲学的道理始终是连着我们自己、用充满感性意义的自然语言来言说的道理。
意义与主体性
“意义”与主体密不可分。一个事物是否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总是相对于一个感受和理解它的主体而言的。正如“冷热”离不开感觉者,“意义”也离不开关心它的人。正因为如此,哲学探究无法像科学那样达到唯一的、普遍客观的理论。
哲学探究意义,决定了它不能采用数学化的长程推理,因为意义和感性一样,是有“远近”的,离开我们切身的经验和感受越远,意义就越淡薄。哲学的严谨性不在于逻辑推演的长度,而在于“内在的严格性”,即是否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经验和困惑,参与到精神的对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