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核心风险点,其根源在于以投资和土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债务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隐性负债”的形式累积,在2008年后急剧膨胀,虽然支撑了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
地方债的爆发始于2008—2009年。为应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当时迅速出台“4万亿”计划…为配合政策落地、帮助地方政府融资,中央也放宽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的限制。
地方政府的债务究竟有多少,没人知道确切数字。账面上明确的“显性负债”不难算,麻烦主要在于各种“隐性负债”,其中融资平台公司的负债占大头。
展开阐述
成因与根源
- 制度根源:在016-关键事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面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局面。为完成发展经济的任务,地方政府开创了002-核心概念-土地财政和003-核心概念-土地金融模式,通过004-核心概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大规模举债,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融资。
- 爆发节点:017-关键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对冲外部冲击,中央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并放松了对地方融资的限制,地方政府债务从此进入急剧膨胀阶段。
- 官员激励:在以GDP和投资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官员有强烈的动机在任期内“大干快上”,通过过度举债来上马大型基建和“面子工程”。
规模与结构
- 规模:据估算,2017年左右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达GDP的50%-60%,体量庞大。
- 结构:债务主要由005-核心概念-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承担,其中大部分属于未明确计入政府账面的“隐性负债”,这使得风险难以准确计量和监控。
风险特征
- 偿付压力:平台公司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是公益性的,自身盈利能力极弱,资产回报率极低,其收入远不足以覆盖高昂的利息。因此,偿债高度依赖于持续的政府补贴和不断上涨的土地出让收入。一旦经济放缓、地价下跌,资金链就可能断裂。
- 区域不平衡:债务风险在地区间分布不均。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财政收入更少,土地价值更低,其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 层级不平衡:在财政层层上收的压力下,越到基层的政府(如县级),债务负担越重,风险越高。
治理与改革
近年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核心是008-核心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杠杆”:
- 债务置换: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显性的、低利率、长周期的政府债券,来替换平台公司高成本、短周期的隐性债务,以时间换空间。
- 平台转型:推动融资平台与政府信用脱钩,进行市场化转型,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
- 金融监管:出台“资管新规”等政策,严控银行和影子银行资金违规流向地方政府项目。
- 官员问责:建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终身问责制,从激励机制上约束官员的举债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