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规避法律对政府直接借贷的限制而成立的国有公司,是承接政府性债务、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的核心载体,也是“土地金融”模式的关键操作环节。

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2015年之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所以政府要想借钱投资,需要成立专门的公司。这类公司大都是国有独资企业,一般统称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这个名称突出了其融资和负债功能,所以经济学家和财经媒体在谈及这些公司时,总是和地方债务联系在一起。但这些公司的正式名称可不是“融资平台”,而大都有“建设投资”或“投资开发”等字样,突出自身的投资功能,因此也常被统称为“城投公司”。

展开阐述

定义与功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 LGFV)是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并控股的独立法人实体,通常以“建设投资”、“投资开发”或“城市建设投资”(即005-核心概念-城投公司)等名义存在。其核心功能是作为政府的“影子”,绕开《预算法》等对政府直接借贷的限制,代政府进行融资,并将资金用于公共性或生产性项目建设,如基础设施、土地开发、产业园区乃至对具体企业的战略投资。

运作模式

  1. 资产注入: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国有股权等核心资产注入平台公司,作为其融资的信用基础和抵押物。
  2. 市场融资:平台公司凭借注入的资产和政府的“隐性担保”,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是003-核心概念-土地金融的主要执行者。融资方式包括:
  3. 投资建设:融资所得资金主要投向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弱但具有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宽窄巷子”的开发),或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如028-核心实体-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以及对023-核心实体-京东方等战略性产业进行投资。

核心特征

  • 政府隐性担保:市场普遍认为平台公司由政府兜底,不会破产,因此其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远超其实际经营状况,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大量资金。
  • 盈利依赖补贴:由于投资项目多为公共产品,平台公司自身盈利能力普遍较弱,其生存和债务偿还高度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土地出让金返还等。
  • 债务规模庞大:作为029-宏观现象-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承载者,平台公司的债务规模巨大,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改革与转型

随着地方债务风险加剧,近年来改革的核心是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打破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使其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