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旨在解决长期以来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债务高企、房地产泡沫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其核心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

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诸多举措,尤其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与债务问题和风险有关。

我国的调整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改革,以及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等等。

展开阐述

提出背景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直接背景是,为应对017-关键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虽稳住了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

  1. 产能过剩:传统产业投资过度,企业利润下滑,出现大量“僵尸企业”。
  2. 房地产库存高企: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商品房积压严重。
  3. 宏观杠杆率飙升029-宏观现象-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030-宏观现象-居民债务全面快速攀升,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
  4. 经济脱实向虚: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反而推升了资产泡沫。

核心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期的核心任务被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

  • 去产能:以行政和市场化手段,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
  • 去库存:主要指消化房地产库存。2015年起在三四线城市大规模推行的“棚改货币化”是主要政策工具。
  • 去杠杆:核心是控制并降低宏观债务水平。关键举措包括:严控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出台“资管新规”约束影子银行、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划定“三道红线”等。
  • 降成本: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式,减轻实体企业的经营负担。
  • 补短板:加大在脱贫攻坚、关键技术、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入,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实质与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端入手,通过一系列改革,纠正过去因政府过度干预和体制性障碍导致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错配问题。其根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过去依赖大规模投资和出口的粗放式增长,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技术创新的、以009-核心概念-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特征的、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