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一种政府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建设,而与社会资本方建立的、以政府付费或使用者付费为基础的长期合作关系。

政府付费使用私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如产业园区),不算什么新鲜事。这种模式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源于海外,不是中国的发明。

如果非要说中国特色,可能有二。第一是项目多,规模大。截至2020年5月,全国入库的PPP项目共9 575个,总额近15万亿元,但真正开工建设的项目只有四成。第二个特色是“社会资本”大都不是民营企业,而是融资平台公司或其他国企…

展开阐述

定义与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和运营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企业)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常为10-30年),由社会资本方负责公共项目(如交通设施、产业园区、医院、污水处理厂等)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

政府的回报和监管机制主要通过合同约定,而社会资本方的投资回报则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政府付费:政府在合同期内,根据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绩效表现,分期向社会资本方支付费用。
  2. 使用者付费:社会资本方直接向最终用户收费,如高速公路过路费、桥梁通行费等。
  3. 可行性缺口补助:对于收费不足以覆盖成本和合理回报的项目,由政府提供补贴。

目的与中国特色

PPP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在缓解政府当期财政压力的同时,利用社会资本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在中国的实践中,PPP模式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 规模巨大:自2014年起,PPP模式被大力推广,入库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总额巨大,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 “社会资本”国有化:与国际上PPP主要吸引私营或民营资本不同,中国的PPP项目中,参与的“社会资本”绝大多数是004-核心概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如024-核心实体-华夏幸福)参与率不高。

风险与监管

在实践中,部分PPP项目被地方政府异化为变相举债的通道,通过“明股实债”、承诺固定回报等方式规避预算监管,增加了029-宏观现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因此,自2017年起,财政部等监管部门加强了对PPP项目的规范和清理,严格审查项目的合规性和财政承受能力。

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区别

PPP模式与006-核心概念-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两种不同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方式。PPP主要应用于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是一种项目融资和运营模式;而产业引导基金则主要应用于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股权投资模式。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