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消费与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而投资占比过高,导致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无法被国内需求完全消化,过剩的产能只能向国外输出,引发贸易失衡和冲突。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在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一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
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内部失衡必然伴随着外部失衡。本国生产的东西若不能在本国消化,就只能对外输出。
展开阐述
现象与表现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是一体两面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集中体现:
- 低消费率: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2010年一度降至39%的历史低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成果未能充分、及时地转化为居民的即期福利。
- 高投资率:与低消费相对应的是过高的投资率。在017-关键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投资占GDP的比重一度高达47%,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 产能过剩:过高的投资率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钢铁、煤炭、光伏等大量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 外部失衡:内部无法消化的过剩产能,必须寻找海外市场,表现为巨额的贸易顺差,这加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的贸易摩擦。
核心成因
- 居民收入份额偏低: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这与地方政府以012-核心概念-招商引资和投资为导向、偏向企业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
- 居民储蓄率过高:即使在有限的收入中,居民也倾向于高储蓄,而非消费。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
- 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 高房价压力:031-宏观现象-房价问题迫使居民为购房首付和偿还030-宏观现象-居民债务而进行长期、大量的储蓄。
- 人口与社会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削弱了“养儿防老”的传统保障,而户籍制度的限制也压抑了城市外来人口的消费。
后果与改革方向
- 风险与脆弱性:这种失衡的结构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易受全球经济波动和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同时高投资也催生了庞大的029-宏观现象-地方政府债务,积累了金融风险。
- 改革方向:解决这一结构性失衡是008-核心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009-核心概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关键在于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控制房价、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措施,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转移到以国内消费为主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