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严重经济危机。它对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这一决策在稳住经济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后续十年的经济结构,直接导致了地方债务、过剩产能等一系列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口锐减,不得已出台“4万亿”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导致投资占GDP的比重从已然很高的40%进一步上升到47%(图7-4),虽然弥补了净出口下降造成的GDP缺口,稳定了经济增长,但也强化了结构失衡问题。
地方债的爆发始于2008—2009年。为应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当时迅速出台“4万亿”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包括汶川地震重建的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元。为配合政策落地、帮助地方政府融资,中央也放宽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的限制。
展开阐述
背景:危机的源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震中在美国,其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在金融管制放松、全球资本过剩、国内贫富差距拉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大量资金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催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银行向大量低信用、低收入人群发放了“次级抵押贷款”,并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CDO)将风险层层打包、销售至全球,最终在2007-2008年泡沫破裂,引发了从华尔街投资银行(如雷曼兄弟)破产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对中国的冲击
危机前,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对中国的出口部门造成了沉重打击,大量外向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和失业风险。
中国的应对:“四万亿”计划
为对冲外部冲击、防止经济硬着陆,中国政府于2008年底迅速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
-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
- 放松信贷与融资限制: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并放松了对004-核心概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限制,为其承接大规模基建投资铺平了道路。
“四万亿”计划的推出,有力地对冲了外部需求的下滑,迅速稳住了经济增长,使中国率先走出了危机阴影,并一度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深远后果
“四万亿”计划是一剂猛药,在稳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后遗症,并直接塑造了中国之后十年的经济格局:
- 结构性失衡加剧:刺激计划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使得本已失衡的经济结构(投资过高、消费不足)进一步强化,为日后的035-宏观现象-低消费与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 地方债务激增:为配合投资,中央放松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制,导致029-宏观现象-地方政府债务在危机后急剧膨胀,成为今天宏观经济的核心风险之一。
- 资产泡沫:宽松的信贷环境也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加剧了031-宏观现象-房价问题。
- 催生供给侧改革:“四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杠杆率高企、资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是2015年之后中国推行008-核心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