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货币化是指中央银行绕过市场直接印钱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为财政赤字融资,其实质是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来刺激经济,是一种激进的货币政策工具,历史上常与恶性通货膨胀相联系。
第三类增加货币供给的做法是把债务货币化。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由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无需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也无需支付利息,这便是所谓“赤字货币化”。
“赤字货币化”的核心,是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以政府预算收支的数量代替金融市场的价格(即利率)来调节经济资源配置。
从历史上看,大搞“赤字货币化”的国家普遍没有好下场,会引发物价飞涨的恶性通货膨胀,损害货币和国家信用,陷经济于混乱。
展开阐述
定义与机制
赤字货币化,又称财政赤字货币化或债务货币化,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其标准流程是:当政府因财政支出超过收入而出现赤字时,由财政部发行国债,中央银行直接动用印钞机购买这些国债,从而为财政赤字提供融资。
这与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向商业银行等机构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有本质区别。公开市场操作旨在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而赤字货币化则是央行直接为财政开支买单。
核心逻辑与理论争议
- 核心逻辑:赤字货币化的核心是用无利率的央行负债(基础货币)来替代有利率的政府负债(国债)。这相当于政府可以无成本地获取资金用于财政支出,试图以此作为刺激总需求、应对严重经济危机的终极手段。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是支持此做法的主要理论流派。
- 理论争议:MMT等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对于拥有主权货币的国家,只要其产能未受破坏、政府治理能力过硬,赤字货币化就是应对危机的可行工具,通胀风险是可控的。但主流经济学观点对此持强烈批评态度,认为:
- 一个治理能力过硬的国家,通常不会陷入需要货币化赤字的窘境,诉诸此法本身就说明经济面临着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的深层问题。
- 赤字货币化模糊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边界,使央行沦为财政的“提款机”,严重损害其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纪律。
历史风险
从历史上看,诉诸赤字货币化来弥补财政亏空的国家普遍没有好下场。无论是194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当代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最终都引发了物价飞涨、货币信用崩溃的恶性通货膨胀,令经济陷入混乱。
中国的立场
目前,中国官方对赤字货币化持明确的反对和审慎态度,强调不搞“大水漫灌”,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维护国家和货币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