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域政治是作者吴毅提出的核心分析框架,用以概括和解释在中国乡镇这一特定行政与社会空间内,各种权力主体相互作用的运作形态、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
我则力图展开对较“村域政治”更为宏阔和宽广、更为当下的“乡域政治”一个横切面的理解与认识,并希望能够把对这个“切口”之纹理的理解与认识尽可能立体化、情节化与时间性(temporality)地展现出来,以丰富学界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的知识。
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将这些片段置于我所发现的特定的“乡域政治”的逻辑中去表现和展示,并进而寻求它们在这些特定逻辑中的意义。
展开阐述
“乡域政治”是理解《小镇喧嚣》全书的钥匙。它指的是在乡镇这一级的行政区域内,由乡镇政府、下属站所、村委会、企业主、普通农民、乃至“灰色势力”等多元行动者,围绕着资源、利益和政策执行所展开的复杂互动与博弈过程。作者通过这一概念,力图揭示转型期中国基层政治的真实运作图景。
“乡域政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权力格局的“错置”:在乡镇这个场域中,正式的、科层化的权力运作常常让位于非正式的、人情化的权力技术。乡镇政府在面对上级时处于032-概念-压力型体制的底端,但在面对村庄和农民时又拥有巨大的支配权,呈现出一种权力的“错置”状态。
-
官民行为的“悖论”:官员与民众的行为常常表现出相互矛盾的特征。例如,乡镇干部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任务,表现出强硬的“国家代理人”面孔;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媒”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柔性手段来应对农民的抵制,表现出“弱政”的一面。农民亦然,他们既是看似无力的“弱者”,又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善于利用规则和“缠闹”的“刁民”。
-
非正式权力技术的凸显:在正式制度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诸如“擂与媒”、“耗油”、“点发”等一系列非正式的权力技术被频繁使用,成为乡域政治运作的常态和核心内容。
-
开发成为核心议题:随着“农民财政”的萎缩,以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开发的政治学”成为乡域政治的中心舞台,绝大多数的矛盾与冲突都围绕于此展开。
总之,“乡域政治”是一个动态、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分析框架,它揭示了在国家宏大叙事之外,基层政权在真实世界中的生存策略、治理困境与权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