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格局错置是作者用以描述乡域政治中一个核心特征的概念,指乡镇政府与村庄、农民之间在互动中,正式的强弱地位常常与实际表现出的强弱姿态发生颠倒的现象。

在乡村的互动之中,乡镇政权无疑仍然居于强势和上级的位置,但是,乡村之间的非科层化特征和利益独立角色,又的确给村干部留下了抵制乡镇依仗权力强势向村庄割取非体制化利益空间的可能。所以,当双方出现类似的利益博弈时,村干部首先担心的倒不一定是乡镇外显出来的体制性权力,而是政府干部,尤其是政府主要领导以人情、关怀和请求支持工作等理由表现出来的脉脉温情。

乡镇好像是“外弱”,而村庄又好像是“外强”。其实,乡镇的“外弱”,是因为它必须以感情和面子来填补因缺少科层化连接而出现的权力链条缺失,如果时时以权力的硬核示人,势必会增加行政运行成本,事倍功半。而村庄的“外强”一则是因为经济的独立性,二则是由乡镇这种人情与面子的“礼送”所塑造,并非一种真实乡村权力关系的反映。

展开阐述

“权力格局错置”是029-概念-乡域政治运作的一个关键逻辑。它并非指权力的真正倒转,而是一种治理策略和互动形态,其具体表现为:

  1. 乡镇的“示弱”:作为上级和权力更强的一方,乡镇政府在推行工作时,往往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相反,它们必须放下身段,采取“示弱”的姿态,通过“擂与媒”中的“媒”,即说服、协商、给面子、讲人情等柔性方式来争取村庄和农民的合作。这种策略性的“弱”,是为了弥补正式权力链条的不足,降低治理成本。

  2. 村庄的“显强”:作为下级和权力较弱的一方,村庄及村民在面对乡镇时,反而常常表现出“强势”姿态。他们敢于和善于通过集体抵制、讨价还价、甚至“缠闹”的方式来表达自身诉求,争取利益最大化。这种“强”的表象,来源于其经济上的相对独立和对乡镇政府行为逻辑的准确把握。

错置的实质 作者指出,这种“强弱虚置”的格局是一种表象。乡镇的“弱”是策略性的,其背后依然有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硬核”支撑。村庄的“强”则是被动的、反应性的,是在乡镇“礼送”人情和面子的前提下被塑造出来的。村干部非常清楚,必须对这种虚置的权力关系保持清醒认识,在恰当的时候回应政府的“温情”,以维护村庄的长远利益。

这种权力格局的错置,深刻地揭示了后改革时代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充满张力的复杂关系,是理解基层治理中各种非正式行为和“官民行为悖论”的关键。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