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型体制是作者用以解释小镇政府行为逻辑的宏观制度背景,指上级政府通过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将压力层层传递,从而驱动基层政府完成各项任务的行政运作模式。

在各乡镇普遍面临检查评比排名的压力之下,在各种行政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之下,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乡镇政府都是没有办法不去适应这种考核体制的。

压力型体制对于从总体上理解当下地方和基层政权的行政特征无疑是比较准确的,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推动这一体制的基本动力,除了学者们所分析过的具有政治承包特色的目标与责任管理的考核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要素?

展开阐述

压力型体制是理解小镇政府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它并非小镇独有,而是当前中国地方与基层政权运作的普遍特征。其核心机制是“政治承包制”,即上级向下级下达一系列硬性指标(如财政税收、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并将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与下级官员的政绩、奖惩、升迁直接挂钩。

在小镇的029-概念-乡域政治中,压力型体制主要表现为:

  1. 以“中心工作”为导向:乡镇政府的工作议程基本被上级下达的各项033-概念-中心工作所占据。这些任务通常时间紧、压力大、要求高,乡镇必须动员全部力量去完成。

  2. “一票否决”的威力:关键任务(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迎检等)往往被设置为“一票否决”项,一旦未通过,其他所有成绩都会被否定,这极大地加剧了基层政府的执行压力。

  3. 催生“运动式治理”:当面临重大、紧急的任务时,压力型体制会与传统的“动员型政治”相结合。通过反复开会、宣传、强调,制造临战气氛,将日常行政转化为一场“运动”来推行。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50-事件-迎检”。

  4. 导致行为“唯上”与“唯标”:由于考核压力巨大,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往往不是对下负责(服务民众),而是对上负责(完成指标)。这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如为了数据好看而“做作业”,为了完成财政任务而搞“043-权力技术-协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上级的考核要求。

作者认为,压力型体制是理解乡镇政府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如不计成本的迎检、对数字的痴迷等)的关键所在,它是030-概念-权力格局错置031-概念-官民行为悖论产生的宏观制度根源。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