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是指中国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改革后,以低成本从农村征收土地,再通过垄断的城市土地市场高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从而将土地收益作为预算外收入,用于城市建设和地方开支的一种财政模式。
税收集中于中央,土地收益留地方”这样一种财政分配格局就形成了。
地方的“土地资本化”就此装上了强大的发动机。
应该是得到国务院授权,深圳政府才于1987年10月修改了原先行政规定,确立“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转让、抵押”。这里至少有了“地方合法性”,对改革的实质推进意义重大。
展开阐述
“土地财政”是解读中国过去数十年城市化高速扩张奇迹的核心密码,它深刻地塑造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城乡关系和经济格局。
形成背景
- 财税制度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将大部分税收划归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为寻求新的财源,地方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土地。
- 香港经验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地学习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发现可以通过出让国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来为城市建设筹集巨额资金。这一模式随后被推广至全国。
- 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中国的**005-核心概念-土地产权制度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基础。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025-制度安排-征地制度**的权力,以远低于市场的“补偿”价格从农民手中征收集体土地,将其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再在市场上高价“招拍挂”,赚取巨额的土地级差地租。
运作模式与影响
- 城市扩张的引擎: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预算外收入,极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征地、卖地和城市扩张的浪潮中。这是中国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 土地金融化:地方政府不仅卖地,还以未来的土地出让收益为预期,以土地为抵押,向银行大量融资,形成了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使得土地问题与金融风险紧密捆绑。
- 加剧社会矛盾: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成为土地市场上唯一的“卖家”,与民争利。在征地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过低且缺乏公平的议价机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和官民矛盾。
- 官员腐败的温床:土地审批和出让过程中巨大的利益空间,也使得土地领域成为官员腐败的重灾区。
土地财政模式在特定时期为中国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初始动力,但其带来的资源错配、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冲突和金融风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