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在担任重庆市主要领导期间,是该市城乡土地改革,特别是“地票”制度的核心设计者和推动者。他凭借在上海参与市场化和金融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指标的配置中,为解决城乡二元分割问题提供了独树一帜的“重庆方案”。
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离渝赴粤之前,把设计重庆城乡土地流转机制的任务批给了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自此,地球上从来没有过的“地票”制,开始了它的今生前世。
在他主持下定下来的重庆城乡土地流转方案,出于“挂钩”又远胜“挂钩”。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皆与市场挂钩。
黄奇帆的贡献是“联想”——既然可上市交易企业资产的凭证叫“股票”,那么可交易的土地资产之凭证,为什么不可以叫“地票”?
展开阐述
黄奇帆作为一位地方主政者,其在重庆的实践,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贡献了极具价值的市场化思路和制度工具。
市场化的改革操盘手
作者指出,黄奇帆拥有深厚的上海工作背景,曾深度参与浦东开发和资本市场的建立。这一经历,使他区别于众多内地官员,更善于运用市场和金融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当他被委以设计重庆城乡土地流转机制的重任时,便将这种“海上元素”注入了内陆山城的改革之中。
核心创举:“地票”制度
他主持设计的“031-制度安排-地票制度”是其最重要的制度贡献。这一设计虽然脱胎于“030-制度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但实现了质的飞跃:
- 从行政到市场:他彻底摒弃了用行政之手分配指标的传统做法,坚决地将土地指标的配置交给公开的市场,通过供求竞价来发现其真实价值。
- 从“挂钩”到“股票”的联想:他创造性地将土地资产凭证命名为“地票”,类比于“股票”,使其权利凭证的属性深入人心,易于理解和传播。
这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被作者周其仁高度评价为“出于‘挂钩’又远胜‘挂钩’”。
“三、三、五”构想
在推动农民市民化方面,黄奇帆提出了一个宏大的“三、三、五”构想,即推动进城农民以放弃农村三样核心资产(宅基地、林权、承包地)为前提,来换取城市五大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尽管这一方案因其“先脱后换”的逻辑引发了社会争议,但它也体现了黄奇帆对于农民市民化背后,深层的城乡权利置换问题的系统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