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本化是指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将土地(尤其是其区位价值)转变为可交易、可融资、可产生持续现金流的金融资产的过程。

不得了,原来土地就是资本!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开始懂得的地方少,无奈利益教人明白,慢慢从沿海到内地都懂了。

中国得天独厚,有个香港,另搞了一套资本主义制度,土地不但可买卖(批租),且因为有市价,能形成未来收入的预期,所以可融资。这就把土地与资本之间的财务通道打开了。

政府懂了土地资本化,农民,首先是靠城市近的农民,也一样会懂的。

展开阐述

“土地资本化”是理解中国城市化模式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概念。它标志着土地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和生产资料,转变为现代经济中的核心金融资产。

核心机制

土地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关键在于其使用权的可流转性。一旦土地使用权可以在市场上合法交易,它就会形成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反映了其未来能够产生的收入流的贴现总和。有了明确的市场价格和稳定的产权预期,土地使用权就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将土地的未来价值“贴现”到当下,实现资本化。

中国的非对称资本化之路

中国的土地资本化进程是一个典型的“半拉子工程”,呈现出严重的城乡非对称性:

  1. 城市的资本化:在引入**024-制度安排-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经验后,中国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被允许进入市场“招拍挂”。这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006-核心概念-土地财政**收入,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以土地为抵押的“土地金融”模式,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天量资金,极大地驱动了城市扩张。
  2. 农村的“去资本化”:与此同时,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被法律严格限制,不得直接入市交易。农民虽然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无法将其作为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或在市场上自由转让以实现其资本价值。农村土地唯一的资本化路径,就是通过**025-制度安排-征地制度**,以低廉的补偿价被政府征收,变为国有土地后再进入市场。

主要影响

  • 驱动城市化:土地资本化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和财政工具,成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推进的核心发动机。
  • 加剧城乡不平等:这种非对称的制度安排,系统性地剥夺了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城市通过土地资本化变得日益富裕,而农村则被锁定在价值链的底端,城乡财富鸿沟因此急剧扩大。
  • 催生“建设用地饥渴症”:地方政府为了不断获取土地资本化的收益,产生了无限扩张建设用地的冲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和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