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智慧(Phronesis)是一种在具体的、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够正确判断何为善好并有效行动的综合能力,它无法被简化为一系列普遍规则,而是与行动者的品格和经验深度融合。
良好生活与行动不可分离,因此包含我们曾经谈到过的phronesis,实践活动中的明慧。
一个人的德性不同,这一点会影响他怎样考量问题。处在首位的是:他们德性不同使他们的考虑不同,而不是他们的考虑造就了他们的不同德性。
在艺术活动中,在伦理生活中,不经教化就达不到自然。
展开阐述
“实践智慧”(希腊语为Phronesis)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指代在具体行动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区别于理论知识(Episteme)和制作技艺(Techne)。
超越普遍规则
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情境复杂多变,充满了偶然性和特殊性,不存在能够覆盖所有情况的绝对律令或通用算法。实践智慧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发挥作用,它要求行动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具体情境的细微之处,并进行审慎的思虑和决断(deliberation)。
德性与考量的内在联系
实践智慧与行动者的品格(德性)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 德性塑造判断: 一个人的德性(如勇敢、慷慨、诚实)会直接影响他如何感知和考量一个情境。一个勇敢的人和一个怯懦的人在面对危险时,其考量的内容和方式会截然不同。因此,德性是实践智慧的基础和出发点。
- 智慧指导德性: 仅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够的,德性需要智慧的引导才能正确地行动。例如,勇敢需要智慧来判断何时该冲锋、何时该审慎。
知行合一的体现
实践智慧体现了深刻的知行合一。它不仅是“知道”应当做什么,更是“知道”如何去做,并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这种智慧无法通过纯粹的理论学习获得,而必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积累和反思中慢慢培养而成,最终成为一种仿佛“第二天性”般的能力。
从学习到自然
如同学习一门技艺(如打球、书法),伦理行为的成熟也需要一个从刻意模仿到自然天成的过程。初学者需要时时参照道德标准和典范,其行为可能显得“别扭”。而一个拥有实践智慧的有德之人,其行动看似率性自然,实则是长期修养内化的结果,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