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殊性指每个个人、文化或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立身之本,伦理生活应从个殊者的具体处境出发,并通过相互理解和学习来实现自我,而非屈从于一个外在的、抽象的普遍原理。

个殊者是一切伦理生活和伦理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不是通过上升到普遍性消除相对主义,我们通过打破自己的隔绝状态来克服相对主义。

我们不想变成另一个人,也不想变成一个普遍的大写的人,我们只是要作为个殊者变得更优秀、更丰富,并使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世界整体变得更优秀、更丰富。

展开阐述

“个殊性”强调在伦理思考中,对具体的、独特的个人、文化和历史处境的尊重。它是对抽象普遍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平衡。

价值多元与立身之本

不同的个人、民族和时代拥有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丈夫立身,各有本末”)。孔子的君子理想、庄子的逍遥、基督徒的虔诚、现代人的自我实现,都是不同的“活法”,不存在唯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良好生活范本。承认这种价值的多元性是现代宽容精神的体现。

克服绝对的相对主义

承认个殊性不等于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绝对相对主义。各种活法并非完全隔绝、不可评价。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寻求一个凌驾于所有个殊者之上的“共相”或“底线伦理”,而是通过“翻译”、对话和相互学习,打破各自的封闭状态,在互动中实现相互理解、批评和共同改善。

环境的内在制约

个殊者并非赤裸裸的、原子式的个体,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我从来作为中国人是个个殊者”)。伦理原则和价值无法脱离其生长的具体环境被理解,环境构成了对价值的内在制约。例如,“权利”或“民主”这些概念,必须联系其得以产生的社会背景才能被恰当地理解和“翻译”。

个殊者的自我实现

个殊者的成长,不是去生搬硬套某个普遍性的原理,而是通过向其他优秀的个殊典范(一个具体的人、一种特定的制度)学习,在互动中加深自我理解。学习的目的不是要变成另一个人或一个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在自己的生活旨趣中变得更加深厚和优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