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西方第一个系统性的伦理学理论,其核心在于将“幸福”(Eudaimonia)或“良好生活”视作人生的终极目的,而这种目的需要通过合乎德性(arete)的理性活动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一个总体目的论作为支撑。“善好乃万物之自然所向”

人生之所向乃eudaimonia。

eudaimonia既包含行为良好又包含日子过得好,而happiness传达不出这双重的意思。因此,比较讲究的论者更愿把eudaimonia译作well-being。与之相应,中文译作良好生活。

展开阐述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师从柏拉图,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其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和经典文本。

核心观点

  1. 最高善:Eudaimonia (幸福/良好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人类活动都旨在追求某种“善”,而所有这些“善”最终都指向一个最高的、为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终极目的——Eudaimonia。这个词常被译为“幸福”,但其内涵远比主观的快乐感受要丰富,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人的繁荣”、“ flourishing”或“过得好且做得好”的圆满生活状态。

  2. 功能论证 (Function Argument):要理解人的 Eudaimonia 是什么,首先要理解人的“功能”(ergon)或“特有活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独特性在于其理性能力。因此,人的“善”就在于卓越地运用其理性,即“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3. 德性 (Arete) 与中道 (The Mean):德性是实现良好生活的关键。它是一种通过后天习惯养成的、使我们能够卓越地完成其功能的品质或心智状态。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伦理德性(如勇敢、节制、慷慨)尤其体现为一种“中道”(the mean),即在两种极端(过度与不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和感受的能力。例如,勇敢是懦弱(不及)与鲁莽(过度)之间的中道。

  4. 实践智慧 (Phronesis):如何确定在具体情境下的“中道”是什么?这需要依赖“实践智慧”。它是一种理智德性,指能够正确地权衡、判断在特定情境下何为善好并据此行动的能力。有德性的人,就是拥有实践智慧,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始终做出明智选择的人。

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为西方伦理思想史提供了一种与功效主义和道义论并列的核心范式。它将伦理的焦点从孤立的行为或规则,转向了行动者的整个生命和品格。在当代,随着对抽象规则的普遍主义伦理学的反思,德性伦理学迎来了强劲的复兴,对伦理学、政治学和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