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多数活动的价值根基并非来自外在目的,而是内在于活动(即“实践”)本身,这些实践活动以“行动的善好本身”为目的,其标准和意义由相应的实践传统所界定和维系。

实践活动不同于制作活动,“制作有自身之外的目标;而实践活动没有这样的目标,它的目标就是行动的善好本身”。

与其说我们为了赢棋去下棋,不如说我们是为了要下棋才设置了赢棋的目的。

实践活动的目的本身受到实践方式的调整,没有“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一说。

展开阐述

“目的论与价值根基”这一论题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价值来源。传统的目的论常常将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最终目的(如快乐、幸福)。然而,本书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概念,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对于多数重要的人类活动而言,其价值和目的并非外在于活动,而是内在于活动过程本身。

外在目的 vs. 内置目的

为了理解这一观点,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目的:

  1. 外在目的:指行动与目的相分离。行动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例如,挖土方的目的是挣钱,如果能通过更轻松的方式挣到同样多的钱,人们就会放弃挖土方。这里的活动是纯粹取效的。
  2. 内置目的:指目的与活动融为一体,目的就是为了让活动得以展开。例如,下棋的目的是“赢棋”,但“赢棋”这个目的的设定,是为了让“下棋”这个游戏能够进行。人们享受的是下棋的过程,而非仅仅是赢棋的结果。

“实践”作为价值的承载

绝大多数有意义的人类活动,如行医、绘画、学术、政治,既非单纯取效(如挖土方),也非纯粹游戏(如下棋)。它们是“实践”(praxis)。

  • 目的内在于过程:实践活动的目的无法完全独立于活动本身来界定。例如,绘画的目的(如表现“美”)会随着绘画实践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定义。一个好医生的“善好”,不仅在于治愈率,也体现在与病人的沟通、对患者尊严的维护等贯穿于整个行医过程的品质中。
  • 行动的善好本身是目的: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行动的善好本身”。我们追求成为一个好医生、好画家,其价值就体现在卓越地(excellently)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 否定“不择手段”:既然目的与手段(过程)不可分割,那么“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说法在实践活动中就失去了根基。采用不同的手段(实践方式),实际上是在追求和塑造不同的目的。

实践传统与德性

实践活动的标准从何而来?答案是“实践传统”。

  • 传统的角色:一个行业(如医学、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规定了什么是“做得好”的标准,并为从业者提供了意义感和身份认同。个人通过投身于一个实践传统来学习和成就卓越。
  • 德性与才能的统一:在一个实践中达至优异,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才),更需要相应的品德(德)。一个懦夫学不会高超的格斗术,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做不好学问。在优秀的从业者身上,“才”与“德”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因此,一个行为的价值根基,最终要在一个更广阔的画面中——即它所属的实践传统中——去寻找。这个传统定义了何为卓越(arete),并把个人的努力汇入一个有历史、有标准的共同体之中。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