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用言语清晰表达的知识,它通过实践、模仿和体验内化于心,而非通过语言教学获得。
实践的智慧(Phronesis)是在融入传统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洞察力,而非理论知识。
我们不是从慷慨这个概念学到慷慨,而是从慷慨大派的人那里。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着心智的生长,随着审美能力的生长,他后来不再把那幅行画而会把梵高当作典范。
展开阐述
定义与特征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由哲学家、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 个人性:它深深植根于个人的经验、身体和直觉中,难以客观地形式化。
- 情境性:它高度依赖于具体的实践情境。
- 难以言传:无法像书本知识那样被完全编码和传递。
获取方式:示范与浸润
默会知识的传递不依赖于理论教学,而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实践的浸润。
- 模仿典范: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典范)来学习。初学者模仿师傅的动作,学习者追随大师的风格,在“有样学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那些无法言传的诀窍和感觉。
- 师徒传承:在传统技艺、科学研究、甚至道德品性的培养中,师父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学习者通过“彻底融入长老的经验和个性之中”,来获得那种微妙的洞察力。
- 亲身实践: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犯错,个体才能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和直觉。游泳的技巧、骑自行车的感觉,都是典型的默会知识。
在知行关系中的意义
- 默会知识是连接“知”与“行”的关键环节。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知而不行”,是因为我们的“知”仅仅是书本上的、言传的知识,而没有转化为内化的、默会的知识。
- 它构成了“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基础。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或工匠,其高超的判断力往往源于长年累积的默会知识,而非仅仅是理论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