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或方法,它与目的的关系并非总是简单的工具性关系,而是根据活动性质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为了挣到工钱,我不得不扛麻袋、挖土方、糊火柴盒。
目的正当,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实践活动的目的不在手段之外——这样从政,成就的是这样的政治目的,那样从政,成就的是那样的政治目的。
展开阐述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
工具性手段(外在目的)
- 在单纯取效的活动中(如挖土方挣钱),手段是纯粹的工具,与目的(挣钱)相分离。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只为外在目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不择手段”的观念容易滋生,因为人们只关心结果。
-
构成性手段(内置目的)
- 在游戏或实践活动中(如下棋、绘画),手段与目的融为一体。下棋的每一步(手段)都是构成“赢棋”这个内置目的和“下棋”这个好玩过程的一部分,无法割裂。手段本身即是目的的展现。
实践中的手段
- 在复杂的实践活动(如行医、从政)中,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尤为紧密。采取何种手段,会直接塑造和定义最终达成的目的。
- 手段定义目的:一个政治家用不同的手段去实现“改良政治”的理想,最终成就的“改良政治”在内涵上会截然不同。手段并非中性的,它会深刻地影响结果的性质。
- “过程”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有意义的人类活动,我们不仅关心结果(效用),也同样在乎过程(手段)本身。一个医生冷漠地治好病,和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地治好病,其“疗效”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伦理问题
- 目的与手段的困境:“为了崇高的目的,是否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这是一个经典的伦理难题。如果将手段与目的完全割裂,就可能为不道德的手段提供借口。而认识到手段本身对目的的构成作用,则会让我们对手段的选择更为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