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税征收是小镇政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中心工作,是观察税费改革后基层征纳关系、官民博弈和干部生存状态的棱镜。
“这狗×的收税”
税收本来就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这三种特性,现在,众税之中唯有农业税不允许强制征收,上面却又强调下达的任务一分不能少,要按时按量完成,这就等于是把矛盾扔给乡、村两级,让基层为难。
展开阐述
在作者的记述中,农业税征收(收公粮)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冲突和无奈,是030-概念-权力格局错置最日常化的体现。尽管税费改革在总体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小镇,收税反而变得比以前更难。
“收税难”的原因:
- 强制力的缺失:上级严禁干部在收税时采取强制手段,要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剥夺了基层干部最有效的执行工具,使得征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的自觉。
- 农民的普遍抵制:农民以无钱、拖延等各种理由拒缴或缓缴,并形成了“你不缴我也不缴”的攀比心态。在部分村庄(如021-地点-秦家畈村),由于村里不再为农民垫付,农民实际掏的钱反而微增,更加剧了抵触情绪。
- 干部的角色困境:村干部和财政所专管员是征收的主力。他们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指标,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手段,只能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反复周旋,挨“通”挨“骂”,甚至需要采取“讨饭战术”(如006-人物-皮德友副镇长)和“037-概念-青皮手”式的“痞气”来应对。
- 任务的硬性与手段的软化:这种征收任务的硬性规定与征收手段的极度软化,构成了基层税收工作的核心矛盾,使乡、村两级干部陷入“两难”境地。
后果: 由于税款无法足额收齐,村庄或乡镇最终往往只能自行“垫付”以完成上级任务,这不仅加剧了基层的财政困难,也使得征税工作变成一场干部与农民之间相互“耗油”的拉锯战和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