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畈村是小镇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是小镇的中心区域,经济状况在全镇领先,其发展与矛盾集中体现了城郊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特征。
畈者,成片的田,平畴,但村中现在已无秦姓者,说明这可能是一个古地名。现在的村民,多为外省移民的后代,其中河南、安徽籍人较多。 我们村上报的数字是人均3050元,但那是一个政治数字,哄人的。上面每年都要下达一个人均收入的递增数,去年是15%,今年也是,我们只好去适应。如今这种虚假数字哪里都一样,也不必太认真,但撇开这些数字,我们村在镇里也还是最强的。 税费改革前,村里的税费负担是亩平64元,村里每年再拿出些钱来为村民垫缴,实际落在村民头上的负担是亩平40元。税改后,收费主体转到财政所,钱不从村里经过,村里也就不再垫了。村里没有固定收入,老是这样垫下去也不可能。这样,税改后落在村民头上的负担就是亩平41.06元,因此,农民就没有减负的直接感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说怪话,说,怎么负担越减越多?
展开阐述
地理与人口
秦家畈村是020-地点-小镇政府的街区所在地,版图面积约6平方公里,有村民3400多人,耕地面积2873亩。村民多为外省移民后代,部分村民小组与镇区混居,已不主要从事农业,而是以各类小本生意、运输、建筑和服务行业谋生。
经济状况
作为小镇最富裕的村,秦家畈村的经济状况具有典型的城乡过渡特征。
- 收入来源:村民收入多样,工商户与纯农户收入差距大。村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主要收入来自028-组织-老虎尾采石场等6个采石场和一些工厂的租赁费用。
- 发展机遇:抓住小城镇发展和京珠公路建设的机遇,通过开发商品房和承包工程,积累了数十万的村级存款,且无外债。
关键事件与矛盾
- 税费改革的影响:税改前,村委会为村民垫付部分税费,村民实际负担较低。改革后,村委会停止垫付,村民需缴纳的税额感觉上“不降反升”,导致部分村民不满,增加了051-事件-农业税征收的难度。
- 迎检“做作业”:在应对上级税费改革检查时,村干部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材料的准备和“加工”,这个过程被他们戏称为“做作业”,是032-概念-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应对上级检查的生动写照。
- 教育附加费风波:在镇政府要求收回历史遗留的教育附加费票据时,村干部005-人物-陈志华和004-人物-老罗担心镇政府不兑现退款承诺,让村里承担损失。他们通过与镇干部“顶一下”的策略进行博弈,最终迫使镇政府妥协,这体现了乡、村两级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