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税”是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超出本地实际税源的工商税收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财务运作技术。
“税源不够,靠关系去协调”,这是心直口快的皮德友的说法。即通过各种关系,请别人帮忙,主要是请税源好的乡、镇、街道让一部分税源到小镇的名下,把别处的税缴到小镇。
展开阐述
“协税”是032-概念-压力型体制直接催生的一种地方政府间的非正式合作与资源交换行为。当小镇自身的经济体量无法产生足够的税收来完成上级下达的、逐年递增的财政任务时,一个巨大的任务“缺口”便产生了。为填补这一缺口,以006-人物-皮德友副镇长为代表的镇领导们便需动用此种权力技术。
操作机制:
- 任务缺口:上级下达的财政增收任务(如年增20%)与本镇有限的税源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
- 动用关系:镇领导通过私人关系,与国税、地税等“条条”部门以及税源丰厚的兄弟乡镇“块块”进行协调。
- 利益交换:
- 对税务部门:小镇拨付一笔资金(约为“协调”税款的10%)给税务所,作为其“办公经费”,以换取他们在税源调配上的帮助。
- 对兄弟乡镇:税源好的乡镇也乐于“帮忙”,因为它们不希望超额完成任务太多,以免下一年的任务基数过高,压力更大。因此,它们愿意将部分税源“让”给小镇。
- 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小镇在账面上完成了财政增收任务,满足了上级的考核要求。据书中披露,小镇每年有将近一半的工商税收需依靠“协税”来完成。
后果与实质 “协税”的实质,是在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财政收入的“唯数字游戏”。它使得财政数据与地方真实经济状况严重脱钩,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从“发展经济、培育税源”转向了“跑关系、搞协调”。这深刻地揭示了032-概念-压力型体制如何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为,使之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