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是一套将中国人口在法律上划分为城乡两种不同身份的核心制度安排,其根本功能在于限制人口特别是农民的自由迁徙,从而服务于国家从农业提取资源以支持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弄来弄去,户籍与选举无大关系,却发展成为划分城乡居民身份的法律凭证。
户口是所有身份关系里的龙头老大,没了户口,人们寸步难行,啥也干不成。
农民跑了,还挖什么去?于是,苏联的“普罗皮斯卡”和中国日益完备的户籍制登场,限制、禁止农民流动的政策、制度和观念登场,最后就是城乡隔绝的制度全面登场。由于跑不了,“挖农民”就比较容易了。
展开阐述
户籍制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建立和维系的基石。它并非简单的户口登记,而是一整套与身份绑定的、差异化的权利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经济结构。
制度的起源与功能
中国的户籍制度效仿自苏联的“普罗皮斯卡”(propiska,即国内护照与定居制度)。它最初仅为选举登记之用,但在严峻的粮食短缺背景下,其功能迅速转变为控制人口流动,尤其是阻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没有本地户口,个人就无法获得合法的居住权,更无法享受与户口绑定的粮食配给、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务。
城乡隔离的“金字塔”
户籍制度以法律形式在城乡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户籍金字塔”。
- 顶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户口。
- 底层:农村户口。
人口流动的管制主要是单向的,即严格限制由下至上的流动(乡→城),而允许甚至鼓励反向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其“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被根本性地剥夺了。
服务于“挖农民”的经济逻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限制迁徙自由与“把农民挖得很苦”的经济战略紧密相连。户籍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为国家低成本地从农业提取积累(即“021-制度安排-剪刀差”)提供保障。
其逻辑在于:如果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当国家通过020-制度安排-统购统销等手段将农产品价格压得过低时,他们会自然地“用脚投票”,跑向收入更高的城市和工业部门。农民的流失将直接抬高国家获取农业“贡品”的成本。因此,用户籍制度将农民“锁在”土地上,使其无法逃离,国家才能更容易、更低成本地实施对农业的资源汲取,为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提供积累。
可以说,户籍制度与统购统销、人民公社一道,构成了苏联模式下国家控制和汲取农业剩余的关键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