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加速工业化原始积累,通过行政权力强制实行的一套不等价交换的价格体系,其核心是人为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销售价格,形如一把张开的剪刀,从农业部门“剪”出资金以支持工业发展。
工农、城乡关系方面,斯大林的一项发明是“剪刀差”。简单讲,就是国家压价收购农产品,又加价把工业品卖给农民。这一压一加,“剪”出一笔差价,为农业国工业化积累资本。
从余粮征集制到“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列宁的合作社纲领很短暂,斯大林的“改造农民”才是苏联模式的正统。
搞“剪刀差”的关键,是把农副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市场之门关上,国家把住流通关口,统一以计划价格收购农副产品,又统一在城市分配农副产品,同时还管分配工业品下乡。
展开阐述
“剪刀差”是019-制度安排-苏联模式中实现国家积累的核心经济手段,也是理解早期工业化时期城乡关系与农民地位的关键所在。它并非市场的自然产物,而是一项彻头彻尾的、由国家强制力维持的制度安排。
定义与发明
这一概念由斯大林在苏联率先“发明”,其本质是通过国家垄断的流通渠道,系统性地扭曲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国家以远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又以远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民“出售”布匹、农具等工业品。价格一出一入,如同剪刀的两刃,将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剪取出来,注入优先发展的重工业部门。
实施的关键前提
实施“剪刀差”有一个绝对无法绕开的前提:必须彻底关闭城乡之间的市场之门。如果存在自由市场,农民绝不会接受不合理的低价,他们会选择将产品卖给出价更高的买家。因此,国家必须首先建立020-制度安排-统购统销制度,取缔一切私人商业和市场交易,由政府完全垄断农产品的收购和工业品的销售,才能确保这把“剪刀”能够有效运作。
根本目的与后果
“剪刀差”的根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落后农业国在缺乏外部资本输入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通过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哺育和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
然而,这种做法的后果也极其严重。它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造成“把农民挖得很苦”的直接原因。这种制度性的价值汲取,是018-制度安排-城乡分割制度下城乡巨大鸿沟的经济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