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中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形成的一种结构性失衡特征,指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超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速度和水平。
迄今我国仍有80%的人口滞留农业与农村,说明我国以往的高速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业化在城市高速推进,而众多的农村人口则同小部分国民收入组合在一起,保持着一种很低的分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工业化在城市高速推进,而众多的农村人口则同小部分国民收入组合在一起,保持着一种很低的分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工业净产值的高比例同农业‘就业’的高比例,十分罕见地长期并存。
整体看去,中国城市化的小马,拉不动工业化的大车。这是经济转型绕不开的一道坎。
展开阐述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或称“工超前、城滞后”)是周其仁及其研究团队在1985年首次提出的用于概括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特征的概念。它揭示了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这对本应相辅相成的进程,被人为地割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成因
- 重工优先战略:建国初期,为快速建立国防和工业基础,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这一战略本身就需要国家高度集中资源。
- 019-制度安排-苏联模式:为了给重工业提供低成本的原料和资本积累,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通过**021-制度安排-剪刀差和020-制度安排-统购统销**等方式,从农业汲取资源。
- 001-核心概念-城乡二元结构:为保证上述战略的顺利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017-制度安排-户籍制度,限制了004-核心概念-迁徙自由**,将大量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阻止了人口伴随工业化进程向城市的自然流动。这导致工业可以在城市里高速发展,而本应随之发展的城市规模和服务能力却被严重抑制。
衡量指标
通常,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会伴随工业化率(工业产值/总产值)的提升而提升,且前者的增速往往更快,因为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交易、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人口在城市聚集。然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其他“金砖国家”,直观地表现了“滞后”的特征。
主要影响
- 抑制内需市场:城市化滞后意味着城市消费人口规模不足,国内市场狭小。这导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当外部需求萎缩时,庞大的工业产能难以转向内销,经济转型面临巨大困难。
- 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太小,无法消化激增的农产品,导致了1984年全国性的“卖粮难”问题,这也是“工超前、城滞后”概念被提出的直接背景。
- 加剧城乡不平等:这种结构固化了城乡之间的身份和权利差异,使得资源和机会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的发展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