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是一套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以加速重工业化为目标、通过全面控制和牺牲农业与农民利益来实现资本积累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支柱包括农业集体化、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及限制农民迁徙自由。

斯大林的“改造农民”才是苏联模式的正统。

1956年,毛主席觉察到苏联模式有问题,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义务交售制的办法,把农民的东西拿去太多了,给的代价又极低。

整体看,苏联对中国工业化之最大支援,是体制方面“苏联模式”之输出。

展开阐述

“苏联模式”是理解20世纪下半叶中国国家构建,特别是城乡关系形成的关键参照系。作者将其定位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学习的“坏榜样”,其制度逻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户籍、土地和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核心支柱

这套模式并非单一政策,而是一个由多个相互锁定的制度构成的完整体系,旨在最大限度地从农业部门提取资源(“贡赋”)以支持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 农业全盘集体化:通过消灭富农和建立集体农庄,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将土地和劳动力置于国家直接控制之下。
  2. 020-制度安排-统购统销: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和强制性低价,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销售工业品,关闭了农产品市场,为实施“021-制度安排-剪刀差”铺平道路。
  3.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销售价格,通过不等价交换,将农业创造的价值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工业部门,完成原始积累。
  4. 限制迁徙自由(普罗皮斯卡制度):这是整个模式得以运转的关键一环。通过类似国内护照和签证的“普罗皮斯卡”(Propiska)制度,严格限制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这一制度后来被中国的017-制度安排-户籍制度借鉴和强化。

制度的内在逻辑:为何必须限制迁徙?

作者着重分析了限制农民自由迁徙的经济逻辑。如果农民拥有迁徙自由,当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将他们“挖得太苦”时,他们必然会“用脚投票”,逃向收入更高的城市和工业部门。农民的流失将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因为留守农民的机会成本变高),从而瓦解国家低价征粮的基础。因此,只有通过户籍制度将农民“捆在土地上”,国家才能低成本地实施对农业剩余的汲取。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全盘引进了这套模式。尽管毛泽东等领导人早期就觉察到其“把农民挖得很苦”的弊端,但整个制度框架已经建立,难以动摇。其结果是,中国不仅复制了苏联工业化高速推进的成就,也复制了其工农关系紧张、城乡严重失衡的弊病,并最终通过018-制度安排-城乡分割制度,形成了比苏联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城乡等级差异。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