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建立的一套完全垄断制度,即由政府作为唯一买家,以指令性低价统一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再作为唯一卖家,按计划统一销售给城市居民和工业部门,是实施“剪刀差”以支持工业化积累的核心工具。

政府横在城乡之间,在农村以指令统购农业产品,又在城镇按计划统销口粮副食。几亿人口的大国,单这么一件工作,就沉重得把国家的经济机器压得喘不过气来。

征地制就是土地方面的统购统销。

从苏联到“统购统销”时期的中国,农业一直短腿,农民一直穷,病灶就是以指令代市场。

展开阐述

“统购统销”是中国在学习019-制度安排-苏联模式后,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而建立的关键性经济支柱。它并非简单的商品流通方式,而是一整套剥夺了农民和市场自由的权利安排。

核心机制:关闭城乡市场之门

统购统销的本质,是国家关闭了城乡之间农产品的市场大门,并取而代之。在此制度下:

  • 农民无权自由销售: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卖给国家,不能进入自由市场。
  • 市民无权自由购买:城市居民也无法在市场上自由购买食品,必须凭票证按计划定量获取供应。

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完全掌控了农产品的定价权和流向,从而能够实施“021-制度安排-剪刀差”,即人为压低农产品收购价,同时抬高工业品销售价,将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转移至工业部门。

成功的关键前提:限制农民迁徙

作者特别强调,统购统销这套制度能够运行的根本前提,是必须配套实施017-制度安排-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由。

其逻辑在于:如果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当国家收购价格过低(“把农民挖得太苦”)时,他们就会放弃农业,“跑”向城市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农民的“用脚投票”会使国家无法获得足够的低价农产品,整个工业化积累的战略就会破产。因此,只有先用户籍制度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国家才能顺利地以低成本实施统购统销。

后果与改革

统购统销制度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长期的农产品短缺和农村贫困,是“八亿人搞饭吃,结果饭还不够吃”的直接原因。

这道紧锁的城乡大门最终是被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力量共同“拱开”的:

  1. 底层“拱门”:农民自发地进行计划外生产,并在“黑市”上与城市居民交易,形成了对国家垄断的持续冲击。
  2. 上层“开门”:改革启动后,政府采取了审慎的、渐进的改革策略,并非一步到位地“价格闯关”,而是先放开非核心的“细菜”,再逐步放开“大路菜”,最后才逐步缩减粮食的计划征购量,最终让市场机制重新回归。这一过程漫长而曲折,但最终打开了城乡之间的市场之门。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