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分割制度是一整套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由国家强制力支撑的制度安排,它在城乡之间构筑了一道深刻的、难以逾越的社会壁垒,将中国社会固化为城乡两种不同身份等级,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存。

在开始的时候,限制公民自由迁徙、禁止农民转工进城,以及在户籍、粮油供应、教育、就业等方面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要面对的无非是一连串看似无关的实际情况…仿佛不经意之间,城乡之间就挖出了一道大壕沟,普通人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革命传统下,个人权利根本就不可能被看作一座碰不得的山,也不可能被看作一道撞不得的墙。于是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压缩个人权利很容易就被选为实现整体目标的手段。

我们的城乡居民之间不是阶级差别,而是古人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那样的等级差别。

展开阐述

城乡分割制度并非一个预先设计的蓝图,而是为解决特定时期(如粮食短缺)的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看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制定中,逐渐累积、固化而成的一套系统性壁垒。其影响远超经济层面,深入骨髓地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制度的形成逻辑:权利的缺位

作者深刻地指出,这套制度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于决策者的观念中,“个人权利”特别是“004-核心概念-迁徙自由”,并非一道不可触碰的“山”或“墙”。

当面对粮食供应紧张、城市就业压力等问题时,在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限制农民进城”因其能立刻见效且执行成本低,而被轻易地选为政策选项。这种以牺牲个人权利来达成国家整体目标的路径被反复使用,最终由一道道单独的政策(户籍、粮油关系、就业限制等),汇集成了一道分割城乡的制度鸿沟。

核心机制:国家强制力

这套制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刚性,是因为它完全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以017-制度安排-户籍制度为核心,国家用其“唯一合法的强制力”为这套安排背书。一张小小的户口卡片之所以能把人管得服服帖帖,正是因为不遵守的后果会被国家“办了”,且这种“办”在当时的观念下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深远影响:从阶级到等级

城乡分割制度最深远、最吊诡的后果是,在一个以“消灭阶级”为目标的社会里,人为地制造出了比阶级更固化的社会等级。

  • 阶级(Class):主要由经济地位(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理论上存在流动的可能。
  • 等级(Grade/Caste):由与生俱来的身份(户口)决定,流动极其困难。“农民恒为农民”,无论其职业是否还是务农,其身份几乎是终身制的。

作者痛陈,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城乡居民之间产生了天壤之别的“等级差别”,农民被锁定在社会底层,其经济自由被根本性地限制,这是理解中国城乡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