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哲学、科学与常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为哲学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定位。
近年来很少发表文章,收集在这里的主要是一些对谈、采访、讲演。分成三个块,第一块是没有什么主题的漫谈,第二块大致围绕我这些年出的几本书:《哲学·科学·常识》《简明语言哲学》《说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
展开阐述
《哲学·科学·常识》是作者陈嘉映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厘清在科学时代,哲学与科学、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之间是何种关系,并以此探寻哲学的独特性和可能性。
核心观点
- 区分不同类型的问题:书中区分了事实问题、道理问题和意义问题。科学主要处理“事实问题”,而哲学则更多地关心“道理”与“意义”层面的探究。
- 科学与常识:科学认识起源于常识,但它通过概念的精确化、形式化和公理化,发展出一套“离身”的、纯客观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虽然强大,但也脱离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 哲学的角色:哲学并非一种与科学竞争的“超级科学”,它不提供关于世界的新知识。相反,哲学的任务更接近于“穷理”——即通过概念分析和澄清,梳理我们思想中固有的困惑,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它是一种“为己之学”,旨在增进自我理解,而非控制外部世界。
- 反对“唯一真理观”:本书隐含地批评了那种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唯一真理的观念(科学主义)。它强调,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外,还存在着与人的生存体验、价值和意义相关的道理和智慧,而这正是哲学所要探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