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资料理论(Sense-data theory)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英国哲学界的一种认识论,它主张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感知到物质对象本身,我们所直接感知的仅仅是私人的、内心的感觉实体,即“感觉资料”。
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或“感觉”)到物质对象(或物质事物),至少我们从来不曾直接感知或感觉到它们,而是只感知到感觉资料。(第五章)
感觉资料是终极确定的东西,是一切知识的起点。(第九章)
并不是物体产生感觉, 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感觉的复合体)构成物体。(第五章)
展开阐述
感觉资料理论是《说理》一书第五章中,032-关键人物-奥斯汀进行批判的核心靶子。该理论旨在为经验知识寻找一个绝对确定、不可错的基础。
理论核心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两层式的感知模型:
- 直接感知的对象:感觉资料:理论家如034-关键人物-罗素和035-关键人物-艾耶尔认为,我们直接面对的并非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一系列“感觉资料”(sense-data),例如视野中的色块、形状、听到的声音等。这些感觉资料是主观的、私人的,并且其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 间接推论的对象:物质世界:我们关于外部“物质对象”(如桌子、书本)的知识,是基于我们接收到的感觉资料所做出的“推论”或“逻辑建构”。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信念永远只是或然的,无法达到绝对的确定性。
主要论证方式
该理论通常依赖以下两种论证:
- 错觉论证(Argument from Illusion):由于我们的感官会出错(例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我们必须假定在感知中有一个中介物。在错觉中我们所直接感知的显然不是筷子本身,而是一个“弯曲的像”。感觉资料理论将此特例普遍化,认为在所有感知中,我们直接感知的都只是这种“像”,即感觉资料。
- 证据-结论模式:该理论将感知过程重塑为一种类似科学或法庭的论证模式。感觉资料是“证据”,而关于物质对象的判断是“结论”。例如,035-关键人物-艾耶尔认为,我们看到猪,实际上是“看见了那是一头猪的证据”,并由此“推论”出猪的存在。
思想渊源与批判
- 思想源头:这一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033-关键人物-休谟对“印象”和“观念”的区分,是将休谟的经验主义原则在认识论上极端化的产物。
- 奥斯汀的批判:032-关键人物-奥斯汀在《感觉与可感物》中对此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批判。他指出,该理论建立在对“直接”、“看见”、“证据”等日常词汇的系统性误用之上,是一种“过度概括”和“外观整饬的两分法”,完全扭曲了我们实际的感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