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存在”(Sein)问题的追问,深刻地批判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强调哲学应回归对人类在世生存(Dasein)的具体经验的分析。
海德格尔区分Facktizitaet(实际性、生存实际)和Taetsachlichkeit(事实性),大意在此……海德格尔所谓生存实际,可说是我们所经验的实际情况。(第九章)
价值附着在物上的这个’附着’在存在论上意味着什么? (第九章)
在这样的意义上说 “科学不思”——对象化的认识不是思想。(第九章)
展开阐述
在《说理》一书中,海德格尔作为一位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对象化”思维方式提出根本性质疑的思想家出现,其核心思想在于区分不同的真实,并重新思考何为“思”。
对“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从其源头起就倾向于将世界看作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和分析的对象,这是一种缺陷。
- 生成与事件(Ereignis):与037-关键人物-康德将现实视为有序的“现象”不同,海德格尔、柏格森和怀特海等思想家“深深感到这是个缺陷”,他们注重将“发生”、“生成”保持在反思的视野里,其哲学充满了活力。
- 周遭世界的“去生活化”:他批判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这类理论将我们生动、具体的“周遭世界”“去生活化”(entlebt),把有意义的、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事物,还原为中立的、赤裸裸的“实在”或事实。
两种“事实”:实际性与事实性
为了抵抗这种对象化的趋势,海德格尔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区分:
- 事实性(Tatsächlichkeit):这指的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的、可测量的“事实”(fact)。例如,一块石头的物理属性。这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东西”。
- 实际性(Faktizität):这特指人类生存(Dasein)的“事实”。它不是中立的,而是我们每个人被“抛入”其中的具体、有时态、充满情境和意义的生存处境。它是我们“所经验的实际情况”,始终与主体性相关联。
这个区分的目的是要表明,人的存在方式与物的存在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用处理客观事实的方式来理解人的生存。
“科学不思”(Science does not think)
书中引用了海德格尔这一著名论断,其含义并非指科学家愚蠢,而是:
- 科学的边界:科学活动是在一个给定的、不被质疑的“对象化”框架内进行的。它擅长处理和解释框架内的事物(机制解释),但它从不反思这个框架本身的基础和意义。
- 思想的本质:真正的“思”(Denken)是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是一种原初的、非对象化的明理活动。在这种意义上,以计量语言为代表的科学活动,其目标恰恰是“造就一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我们不必再联系于自己特定的看法、思想和状态来陈述事实”,因此它不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