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事实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它主张纷繁复杂的现实可以被分析还原为最基本的、彼此独立的、确定无疑的“原子事实”。

我们常常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确定哪些是相关的、重要的事实。在哲学中,有一种与此相应的理论:我们把复杂事实分析为原子事实。

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最早由维特根斯坦提出。他使用的Sachverhalt这个德文词并无原子事实的含义,不过,这个词以及相关的Tatache、Sachlage等词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的用法是高度人为的。英译本把Sachverhalt译作atomicfact,这一译法为他自己认可。

脱开维特根斯坦的特殊理论,原子事实这个概念体现了事实概念原有的很多特征,并把这些特征推向极端。其中最核心的两个特征是:事实的确定性和事实之间互相独立。

展开阐述

“原子事实论”是20世纪初期分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和罗素。该理论试图为语言、意义和知识寻找一个坚实的根基。

核心思想

原子事实论认为,我们所经验的复杂世界是由一系列简单、离散的“原子事实”构成的。这些原子事实是世界的终极构成单位,它们彼此独立,并且是确定无疑的。与此相应,我们的语言可以被分析为描述这些原子事实的“原子命题”。一个复杂的陈述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原子命题。

理论目标

  1. 寻求确定性: 该理论试图通过将知识还原到最低层次的、不可能再出错的“事实”上来克服怀疑论。在英美感觉经验主义传统中,这种终极确定的原子事实通常被认为是“感觉资料”(sense-data)。
  2. 奠定语言意义: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哲学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能够“描画”事实。原子命题描画原子事实,这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根本联系。

发展与批判

  • 罗素的接受: 罗素接受了原子事实的概念,因为它与他所主张的“外在关系说”(事实间的独立性)和“感觉资料学说”(事实的确定性)十分契合。
  • 概念的误导性: 书中作者提醒,不要被“原子”或“构成”这类物理比喻所误导。复杂事实(如“偷窃”)与支持它的证据(各种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像原子组成分子那样的构成关系,而是一种论证关系。
  • 语境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将事实从其“周边情况”中剥离出来,追求一种脱离语境的确定性。然而,很多事实(例如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意图谋杀”)恰恰依赖于对周边情况的整体理解,而无法被还原为孤立的“原子”部分。
  • 维特根斯坦的转变: 维特根斯坦本人后来放弃了这种原子论思想,认识到语言的意义并非简单地包含在语句之中,而是由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所决定的。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