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是20世纪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对语言的精微分析和对传统哲学理论的批判而闻名,主张哲学应从考察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开始,以澄清和消解哲学问题。

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或“感觉”)到物质对象(或物质事物),至少我们从来不曾直接感知或感觉到它们,而是只感知到感觉资料。(第五章)

在着手说明一个词的用法的时候,只考察它实际用在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上下文而不认真考察其他的上下文,这总是一种致命的错误。(第五章)

我想,无论在这里抑或别处,摈弃一体化的积习,摈弃根深蒂固的对外观整饬的两分法的膜拜,至关重要。(第五章)

展开阐述

在《说理》一书中,奥斯汀主要作为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的批判者出现,其哲学方法和思想通过他对035-关键人物-艾耶尔理论的驳斥得到了集中体现。

哲学方法:语言现象学

奥斯汀将自己的方法称为“语言现象学”(linguistic phenomenology),其核心在于:

  • 日常语言是起点:他坚信,哲学探究必须从日常语言开始。日常语言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对世界细致而丰富的区分,远比哲学家在书斋中构建的理论更可靠。
  • 语境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词语的意义离不开其使用的具体语境。脱离了周边情况去谈论一个词的“普遍”含义,是导致哲学混乱的主要原因。例如,他指出,我们看见一本书,是直接看见,还是在镜子里看见,其“直接性”的含义完全取决于语境。

对感觉资料理论的批判

奥斯汀的批判是釜底抽薪式的,他并非要修正感觉资料理论,而是要证明该理论从根基上就建立在一系列对语言的误用和概念混淆之上。

  1. 反对“过度概括”与“简单两分”:他批评035-关键人物-艾耶尔等人将所有感知经验(视觉、听觉、错觉、幻觉)强行纳入“感官感知”(sense-perception)这一过度概括的范畴,并将其与“物质事物”(material object)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奥斯汀通过大量实例(如染过的头发、饵鸭)证明,现实世界中的感知情况远比这种“外观整饬的两分法”复杂得多。
  2. 瓦解“证据-结论”模式:感觉资料理论将感知过程重述为“证据-结论”模式,即我们直接看到的是“感觉资料”(证据),并由此“推论”出物质对象(结论)。奥斯汀指出,这是对证据概念的严重误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一头猪就是看见一头猪,而不是看见了“那是一头猪的证据”。
  3. 澄清“看似”与“实际所是”:理论家们抓住“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这类错觉例子,将其推广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感知的“现象”都与“实在”相分离。奥斯汀则论证,只有在出现疑问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才会区分“看起来”和“实际上是”,而“是”的世界才是我们经验的起点。

对哲学的贡献

奥斯汀的工作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路径:不是构建新的理论,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传统哲学理论(尤其是认识论)是如何因滥用和误解语言而陷入困境的。他提出的“述行语”(performative utterance)理论,即某些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如“我承诺”),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研究。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