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作为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主张所有人类知识都源于感官经验,并对因果关系、事实与价值等核心哲学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在伦理学方向上,人们谈论事实与价值;休谟问:我们怎么能从是跳到应当? (第九章)
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一开始,就把the perceptions of the mind(心智的感知)分成两类,一类是the perceptions of the senses(感官感知),休谟说这一类没有名称,他发挥一点儿自由,名之曰impressions,后来他也把它们称为sensations。另一类似乎有现成的名称,名之曰thoughts或ideas。(第五章)
展开阐述
在《说理》一书中,休谟被定位为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源头,他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的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并提出了贯穿伦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
经验主义的基石:印象与观念
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建立在一个核心区分之上,即“心智的感知”(perceptions of the mind)可以被分为两种:
- 印象(Impressions):这是所有知识的直接来源,指我们通过感官(看、听、触等)获得的生动、鲜活的直接感知,以及情感、欲望等内在感受。例如,看到红色的感觉或感到愤怒的情绪。
- 观念(Ideas):这是对印象的微弱复制品,是我们进行思考、推理和回忆时的心理内容。例如,回忆起红色的样子或思考愤怒这种情绪。一个观念如果无法追溯到其来源的印象,那么它就是空洞无意义的。
这一区分奠定了休谟的经验主义原则:任何有意义的观念都必须最终源自感官经验。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并成为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的滥觞,后者将“印象”进一步发展为“感觉资料”(sense-data)。
“是”与“应当”之分(休谟的铡刀)
在伦理学领域,休谟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至关重要的问题,常被称为“休谟的铡刀”(Hume’s Guillotine):
- 事实判断(is):这是关于世界实际上是怎样的描述性陈述。例如,“他偷了钱”。
- 价值判断(ought):这是关于世界应该怎样的是非善恶的规范性陈述。例如,“他不应该偷钱”。
休谟敏锐地指出,我们无法单纯通过逻辑推理,从一系列关于“是”的事实陈述中,推导出任何关于“应当”的价值结论。事实本身是中立的,不蕴含任何道德指令。这一洞见对后世的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道德的来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