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深刻地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觉,认为良知是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
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第五章)
展开阐述
在《说理》一书中,王阳明的思想主要在讨论感知(perception)的本质时被引用,以提供一个与西方经验主义传统形成鲜明对照的视角,强调心灵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心学核心:心是感知的主宰
与西方哲学中倾向于将感官(senses)和心灵(mind)区分开,并把感官作为被动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不同,王阳明提出了一个以“心”为核心的整体性认知观。
- “所以视者心也”:书中引用《传习录》中的这句话,是为了论证感知活动并非仅仅发生在感官层面。我们不能说“眼睛看见了,然后心里看见”。真正的感知主体是“我”,是我的“心”。眼睛和耳朵只是心灵用来观看和聆听的工具,是心灵活动的延伸,而非独立的感知器官。心灵统摄着感官,赋予其功能和意义。
- 反对感官与心灵的割裂: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将感知过程分解为“外部刺激-感官接收-心灵处理”的线性模式,如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所暗示的那样。在王阳明看来,感知从一开始就是心灵的整体活动,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心灵的、纯粹的“感官感知”。
对理解“说理”的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虽然不直接处理现代逻辑或论证理论,但其强调“心”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为理解“说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理解的整体性:真正的理解(知)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或逻辑的推导,更是心灵的整体通达和领会。这与书中反复强调的“有感之知”和反对将知识仅仅视为孤立的“事实”或“命题”的观点相呼应。
- 内在视角:他的哲学始终保持在一种内在的、有“我”的视角。这与038-关键人物-海德格尔对“对象化”思维的批判,以及主张哲学应回归“生存实际”(Faktizität)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经验与主体的不可分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