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尝试将逻辑学的严谨性引入哲学,主张通过逻辑分析来澄清语言、解决哲学问题,并致力于为知识寻找一个确定无疑的基础。
罗素的亲知学说,集中于找寻不可错的知识基础,因此,亲知的首要的乃至惟一的特征,就在于确实性。(第六章)
罗素没有完全弄懂维特根斯坦达至原子事实的思路,但他一见之下就把这个概念接受过来,就是被这两个特征吸引。极端独立性与罗素已经主张有年的外在关系说一拍即合,终极确定性与他拥戴的感觉资料学说相契。(第九章)
展开阐述
在《说理》一书中,罗素被描绘为一位追求知识确定性的逻辑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他的思想与031-关键人物-维特根斯坦紧密互动,并对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知识论:亲知与描述之知
为了给人类知识寻找一个坚实的、不可错的基础,罗素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区分:
- 亲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这是最直接、最无中介的知识形式。罗素认为,我们唯一能“亲知”的,是我们自身的“感觉资料”(sense-data),例如对一块色斑、一个声音的直接感觉。这种知识是确定无疑的,因为不存在判断出错的可能。
- 描述之知(Knowledge by Description):这是我们绝大多数的间接知识,通过语言和逻辑推论构建而成。例如,我们对“毛泽东”的知识,并非亲知,而是通过“那个领导了中国革命的人”这类描述获得的。所有描述之知最终都必须能够被分析还原为我们可以亲知的对象,即感觉资料。
这个区分是其知识论基础主义的核心,即所有复杂的、间接的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直接的、简单的感觉经验之上。
对逻辑和事实的看法
作为一名逻辑学家,罗素致力于用逻辑工具分析世界和语言。
- 原子事实:他接受了维特根斯坦早期的“原子事实”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逻辑原子主义。他认为世界最终由独立的、互不关联的原子事实构成,这些事实是知识的终极基础,具有终极确定性。
- 对论证的强调:书中提到,罗素曾批评维特根斯坦只提出想法而不提供论证。这反映了罗素坚信哲学必须依赖于严谨的、形式化的逻辑推论,而不是依赖直觉或顿悟。
与感觉资料理论的关系
罗素是040-关键理论-感觉资料理论的积极拥护者。他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感知到物质对象本身(如一张桌子),我们直接感知的只是由颜色、形状等构成的感觉资料。他将这一理论与自己的亲知学说相结合,主张感觉资料是我们知识体系中唯一可以确信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