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区别于看法(或信念)的关键在于它需要带有“理据”或“论证”(λόγος),即它是一种经过辩护、能够说明其所以然的真看法,而不仅仅是碰巧正确的猜测或孤立的信念。
哲学-科学是由说理-论证展示为真的深厚信念。…真知之为真通常不等于符合论意义上的正确,我们更多在明理的意义上说到真知——真正的、深入的理解。
为什么要带有论证,看法才能成为真知呢? 知识论里的通常回答是,这个定义可以排除碰巧猜对。
得到证明的看法是知识,得到论证的看法还是看法。…我们通常要区分的是,哪些根据更可靠、更合理,哪一方的根据更加充分,等等,而不是把没有得到确证的东西统统视作瞎猜、偏好、个人口味。
展开阐述
“看法与知识”的区分是西方认识论的传统核心,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中对“δόξα”(doxa,看法/意见)与“ἐπιστήμη”(episteme,知识/科学)的辨析。
核心区别:有无“论证”(λόγος)
根据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知识被定义为“带有论证的真看法”(Justified True Belief)。这意味着,从“看法”到“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它是看法/信念(Belief):首先,你必须持有这个主张。
- 它是真的(True):这个主张必须符合事实。
- 它是得到辩护的(Justified):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必须能为这个看法提供充分的理由或论证(λόγος),说明它为何为真。
这个“论证”的要求,将知识与“碰巧猜对”的情况区别开来。例如,一个停摆的钟表偶然显示了正确的时间,持有这个时间读数的人拥有一个“真的看法”,但这并非“知识”,因为他无法为其正确性提供有效的论证。
看法的性质与“厚度”
并非所有看法都等同于漂浮的偏好或瞎猜。作者强调,一个“看法”之所以成为看法,在于它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根据。这些根据可多可少,可薄可厚,从而赋予了看法不同的“厚度”:
- 孤立的看法:基于单一、薄弱的线索,容易被证伪,且不影响其他认知。例如,关于远房堂兄是否当过兵的看法。
- 深厚的看法:与众多经验和信念编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巨大的“看法星团”。改变这种看法,会牵动整个认知结构的改变。例如,关于斯大林历史地位的看法。
从看法到知识的途径
“001-核心概念-说理”和“010-核心概念-论证”正是从看法通往知识的途径。通过提供理据、构建论证,我们尝试将个人的、可能孤立的看法,转变为公共的、可辩护的、能够经受住挑战的知识。然而,作者也提醒,在伦理、政治等大多数领域,论证往往只能让看法变得更合理、更有说服力,而难以达到数学证明那种无可辩驳的“知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