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是一种交互性的言说活动,它试图通过连接双方的经验和理解,将道理呈现给对方,其成功不仅依赖于道理本身,更依赖于说理的时机、听者的接受状态和双方的共同情境。

道理、讲道理、理想连同其他种种德行,都要求我们置身于时代的整体图景下来加以审视。我们并非身在道理之外来讲道理,我们自己就生活在这些道理之中。

强者无需讲理,迳直用实力说话。弱者常想讲理,可他那份理没人听。他跟你讲道理,可你根本不听他那一套。

年轻人对一套一套道理的警惕乃至反感,并非一概来自青春期反叛心理。年轻人的自我正在成形,保持自我以让它自然生长至关紧要,他需要的是培育,需要某些东西来辅助他的生长,而不是需要一套套泰山压顶式的道理来把他从头塑造。

展开阐述

“讲道理”是“说理”活动中最直接的体现,它强调将“道理”通过“讲”这一行为传递给特定对象的动态过程。

作为交互与情境的艺术

讲道理不是单方面宣告真理,而是一种双向的、依赖于特定情境的沟通。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

  1. 听者的状态:讲道理的对象必须处在一种愿意并能够听取道理的状态。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对方没有求通的愿望,再好的道理也无法进入。这是讲道理的前提。
  2. 双方的共同经验:有效的讲道理需要双方拥有相似的经验基础。面对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人(如对初小学生讲婚姻观),论证是无法展开的,因为道理无法连接到对方的理解之上。
  3. 权力和地位:讲道理的行为也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强者常常用实力代替讲理,而弱者的道理则可能因为地位低下而无人倾听。这揭示了讲道理并非总是在一个平等的理想环境中进行。

“你别跟我讲道理”

书中对这句常见话语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讲道理”行为的复杂性。这句话在不同情境下含义迥异:

  • 强权者的拒绝:当强权者说出此话,通常意味着对话语权的垄断,是用权力终止说理。
  • 弱势者的防御:当年轻人或弱势者说出此话,它往往是一种自我保护。这并非拒绝一切道理,而是反抗那种“泰山压顶式”的、不顾个体感受和生长需求的、强势的、单向度的“道理灌输”。它申诉的是一种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愿望,而非简单的逻辑说服。

讲道理与心智培育

从根本上说,讲道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或改变对方的一个具体看法。它是一种旨在开启对方心智、提升其自身理解能力的培育活动。它不是要把对方塑造得和自己一样,而是通过道理的沟通,让双方都变得更优秀、更丰富。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