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结构是线性的、链条式的,从前提一步步推导至结论;而看法的结构则是网络式的、整体的,各种信念和经验互相支持,没有单一的起点或基础。我们不能用评价论证的标准去要求一个看法。
我们的看法或信念形成一个网络,互相支持,而不是建在一个单一的基础之上。(第七章)
我们把通过纯粹论证组织起来的道理系统称作论证。它有一套独特的结构,有一套独特的评价标准。(第七章)
论证是线性的,而思考却不是线性的。(第八章)
展开阐述
混淆“论证的结构”与“看法的结构”是说理中常见的误区。前者是一种展示和说服的工具,后者则是我们心智存在的整体状态。
论证的结构:线性链条
- 形式:一个标准的论证,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都呈现出一种线性的、有序的结构。它从一个或多个被接受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逻辑步骤,最终达到一个“结论”。
- 评价标准:我们评价一个论证的好坏,主要看其前提是否为真、推导过程是否有效。它的每一步都追求清晰和严密,像一个数学证明或一个逻辑推演。
- 目的:论证是为了“展示”道理,将一个原本不明显或有争议的结论,通过连接到公认的前提上来使其变得可信。它的目的是说服和证明。
看法的结构:整体网络
- 形式:一个人的看法、信念或世界观,并非建立在一个或几个“基础信念”之上。它更像一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网。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节点(信念、经验、情感)都与其他无数个节点相连接,它们互相支持,互相阐释。
- 评价标准:我们很难说一个看法网络有单一的“对错”。它的“合理性”更多体现在其内部的“融贯性”(Coherence)以及它能否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世界和指导生活。它没有一个绝对的起点,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
- 整体性:改变网络中的一个信念,可能会引发整个网络的震动和调整。例如,对“中国有个毛泽东”这一看法的怀疑,会动摇我们关于百年现代史乃至整个历史知识网络的根基,它不像“张三有个儿子”那样是一个可以轻易添加或移除的孤立信念。
混淆的后果
在说理时,我们常常要求对方“拿出证据”来“证明”其看法,这实际上是在用要求“论证”的方式来要求“看法”。但一个深植于经验和情感的网络式看法,是无法被还原为一个简单的线性论证的。强行这样做,只会让复杂的看法显得片面和不堪一击。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针对对方看法网络中的某个局部连接点,展开一个局部的、线性的论证。但我们必须始终意识到,这个论证只是在探查对方巨大思想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无法代表或穷尽对方看法的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