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知是一种带有切身感受和体验的、有血有肉的知识,它区别于道听途说或纯粹推论得来的间接知识,具有更强的确定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是形成真实观念的基础。

墨子把知分为三大类,闻、说、亲,大致相当于听说的、推论出来的、亲知的。

我们也愿强调亲知,但我们的“亲知”首要地却是说:带有感觉地知道,有感之知。

百闻不如一见这话不止说眼见为实,怎样听说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总不如亲眼所见的那份鲜活饱满。

展开阐述

“亲知”是与“闻知”(听说)、“说知”(推论)相对的一类核心知识形式,其根本特征在于“亲身”和“有感”。

核心特征

  1. 有感之知:亲知的首要特点是“带有感觉”。它不是冷冰冰的事实或抽离的命题,而是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体验深度融合的知识。例如,知道李清照的词出色,与真正读过并能“感觉到”其出色,是两种不同深度的“知”。
  2. 丰富性与生动性:相比于间接知识,亲知包含着无法被完全言说的丰富细节和生动性。例如,听说院子里有人,只是一个孤立的事实;而亲眼看见,则能回答关于性别、高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知识是饱满和立体的。
  3. 确定性:“眼见为实”这句俗语道出了亲知通常具有更高的确定性。虽然也可能出错(如海市蜃楼),但在多数情况下,亲身经历是我们确信一件事的最可靠来源。

亲知与观念

亲知是我们形成真实、有血有肉的“008-核心概念-观念”的基础。一个观念如果完全脱离了亲知的支撑,就容易变得空洞、抽象甚至虚假。例如,对“资本主义”的观念,在没有亲身经历之前,往往是抽象和脸谱化的;只有亲身接触和感受后,才能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观念。

局限与关系

亲知并非万能。我们所知的大量知识,尤其是科学和历史知识,并非来自亲知。但即便如此,亲知仍然是我们理解世界、衡量其他知识的根本参照系。一个与我们亲知经验完全割裂的理论,我们很难真正地“理解”它。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根植于那些无需论证的、与我们无数亲知经验编织在一起的笼统所知,例如“这是我妈妈”、“我有一双手”。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