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式说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驳倒或战胜对手,而在于通过澄清自身的看法、回应他人的质疑,最终达至双方更深层的相互理解与共识。

申辩是说理的一种基本方式。(第七章)

申辩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求取理解。(第九章)

我们不是要证明自己的看法,而是要申明自己的看法,并且为之申辩。申辩是说理的一种基本方式,申辩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求取理解。在申辩中,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自己,也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第九章)

展开阐述

在通常的观念中,“说理”往往与“辩论”或“论证”等同,其目标被设定为用逻辑和证据来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然而,“申辩式说理”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更具建设性的说理范式。

从“战胜”到“理解”

  1. 目的的转变:竞争性辩论的目标是“赢”,是将对方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而申辩的目标是“通”,是希望自己的真实看法能够被对方所理解。它不预设一个裁判,也不追求一个胜负分明的结果。

  2. 姿态的转变:论证者常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仿佛自己是真理的化身,要来纠正对方的谬误。而申辩者则采取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姿态,他承认对方的质疑可能有其道理,并愿意通过澄清和解释来消除误解,弥合分歧。

申辩的过程:自我澄清与寻求共识

  • 澄清自我:当我们的看法受到质疑时,申辩的过程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为了回应质疑,我们必须把原本模糊、笼统的看法梳理得更清晰、更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自己”。很多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深层理由和潜在预设,正是在申辩中才得以浮现。
  • 求取理解:申辩的另一面是积极地“求取”他人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顾单方面地宣讲自己的道理,还要认真倾听对方的疑虑所在,并用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和逻辑去进行沟通。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为何申辩如此重要?

我们的很多重要“看法”(关于人生、社会、价值的看法)都植根于一个复杂的经验和信念网络,它们无法被简化为像数学定理那样的线性论证。对于这些看法,我们无法“证明”,但我们可以也需要为之“申辩”。

通过申辩,我们不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而是在对话中展示它的合理性、它与我们生命经验的深刻联系,并以此邀请对方进入我们的思想世界,从而在“通”的基础上,达成更高层面的共识。

关联节点